過去幾個月陸續介紹的,筆者認識的學習科學的原理。最根本的,也可以稱為原理零:人腦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動在塑做人腦的發展。
原理一:學習是人類對外部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知識是人腦建構出來的(知識不是靠灌輸;學習是人人各異的;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原理二:經歷是學習的關鍵(要拓寬學生的經歷;提前體驗社會和自然界的現實;經歷不同的學習模式;允許成功與失敗的經歷)。
原理三:理解和實踐是同時發生的(用中學;知行合一)。
原理四:學習是一個綜合性、總體性的過程(學習過程有異於學習內容的邏輯分析;不必斤斤計較學習的細節;重視不在意的學習)。
原理五:學習是一個群體過程(積極設計學生互動、集體、創意的學習過程)。
學習科學 有何新意?
不敢說這些原理能夠覆蓋人類所有的學習過程,只能夠說,這是現存的教育概念裏面,可以想得到的有用的原理。我們專門研究學習科學的朋友,也許有更好的概括,有更多的原理可以分享;讀者也可以加以發揮。
筆者的出發點,是不可能期望每一位前線的教師,更不可能期望每一位家長都潛心去研究,甚至瀏覽學習科學的許多發現,但是我們可以把這些科學發現,概括為教師和家長能夠看得懂、用得上的簡單原理,這也許是我們學術人員的職責。
有經驗的教師也許會說,我們天天從事教學,甚至天天在研究教學,難道不知道學生如何學習?這裏面可以有幾個方面的答案。
第一、環顧其他社會,至今,大多數的教育政策與教育研究,都把學生的學習成果,歸結為學業表現,更進一步把學業表現濃縮為考試測驗的成績,也就是分數。在中國內地,比如說談到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統計數字一定是各種科目的成績比較。在美國也一樣,談到教育的改革實驗,最後的歸結,一定是學生成績的提高。
讀者或者會說:我們也知道,成績不能代表學生學習的全部,但是,一、難道有更好的辦法嗎?二、成績,到底也標誌着學生學習的好壞吧!
上面的第一條,那是倒果為因:因為我們習慣了以成績代表學習成效,就不去研究學習成效的其他方面,就不會去研究成績和分數到底是否學習成效的真實代表。第二條,本欄舉過很多例子,說明成績不好的學生,即被認為是「失敗」的學生,很多後來可以很成功;而在學校成績優越的學生,也可以將來是平平無奇或者是很失敗。
第二、更大的原因,在工業社會,學歷是人力資源分類分等的慣用工具。也可以說,是把人類固化在社會勞動力的結構裏面,在大多數社會,對於教育的概念,至今如此。也是因此人們對教育給予希望。這是教育的社會功能,是存在於教育外部的現實,不管我們教育工作者如何努力,教育本身很難去改變它的外部因素。
但是社會的實際,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單就工作而言,不論是僱員、僱主、自僱者,都處於不斷應變、前景莫測的狀態。學歷,只能夠標誌一個人某一個時間,在某些方面的表現;而不能標誌這個人在將來、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科學研究 不忘經驗
而年輕人最關注的,也不再是眼前看得到的學歷。這種情形,其實早已發生。在小學、中學,學生也許大多數很注重成績;但是到了大學,為學歷的等次而奮身的,愈來愈少。
學歷的功能,已經逐漸減退。一個人是否可以不斷適應、不斷進取、不斷突破,才是重要的。也就是要學會學習,要懂得不斷學習。
總的來說,離開成績和分數的幻象,而實實在在地研究學生的學習,變成了認識教育、改變教育的當務之急。
在談到學習科學的時候,還有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是:經驗不也是科學嗎?或者:難道經驗就是不科學?這類問題,值得探討一下。
本欄也談過,以往研究學習,往往是「前測」與「後測」的比較,又或者是「控制組」與「實驗組」的比較,同樣都是看教師的干預,或者是學習方法的改變,會引起怎樣的變化。比較了A與B,但是不清楚A是如何變成B的。對於學習在人身上發生的過程,也就是A到B這個過程,仍然是一個黑箱。
學習科學沒有拋棄這些研究,但是因為有了腦科學的加入,使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的A到B的過程,因此可以用新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累積下來的經驗。
學習科學也包含了人類長期累積下來的寶貴經驗,見諸教學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等等,還有有關的教育科技、教育測量、教育經濟學,再加上無法計算的、無法訴諸文字的、無數教師歷代累積下來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智慧。這些經驗和智慧,遠遠超過目前學習科學能夠解釋的。
下面試就筆者的認識,闡述一下學習科學與教學經驗的關係。
一、學習科學支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例如最近幾十年流行的所謂「活動教學法」(activity approach),可以說是體驗了在實踐中理解的學習原理。科學學習實行的「發現教學法」(discovery approach),也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解答疑問。幼兒教育為什麼要重視遊戲,都完全可以有學習科學的支撐。
二、學習科學幫助我們解決了一些存在已久的疑團。數周前論及的「背誦」和「記憶」,在亞洲是一種傳統,在西方認為是rote-learning。學習科學對此有了合理的解釋,讓我們不再需要在兩極的信念之間掙扎。
三、學習科學否決了一些沒有根據的假設。最突出的例子,是關於外語的早期學習。現在證明,以往流行的「過早學習外語會妨礙母語學習」,「學習多種語言會有互相抵消(subtractive)作用」,證明都是沒有根據的。學語言,「字—句—文—故事」這個次序,也似乎違反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又例如,學習任何語言,純粹的記憶單字是沒有多少意義的。
學習科學 方興未艾
四、學習科學提出了一些新的課題。比如說,學習中文,認字與寫字的關係;拼音與讀字的關係,學習科學讓我們有了全新的認識。又如對於閱讀困難、自閉症,學習科學使得我們可以跳越許多傳統的思路,而達到新的境界。在許多領域的implicit learning(總體學習),也創造了很多新的教學法。
五、迎接了新時代的新發展。最典型的是在科技急速發展,而且不由分說進入教育領域,在人工智能甚囂塵上的時候,學習科學就變成了機器學習的最根本根據。
不知道人類如何學習,怎樣能夠讓機器懂得學習?又比如,人機關係,除了社會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提出了許多人腦與機器的分別,人人與人機關係的分別,以及在人類學習過程中,機器可以發揮(或者無能為力)的作用。
六、開闢了研究學習的新天地。一些是舊問題的新研究,例如幼兒的語言學習,已經超出了學好語言的範圍,而是研究如何促進幼兒腦的開發,增進解題能力。一些是以前沒有的研究領域,例如人在認知領域以外的學習──情感、價值觀、創新……等等。
老年人、成年人的學習,又與兒童學習有什麼異同?人類學習這個範疇,正在不斷迅速伸展;現在社交媒體正在發揮以往難以想像的作用,人在社交媒體的生態中,是如何學習的?社交媒體,又可否為教學所用,發揮其特殊的積極功能?這些都是尚未開發的領域。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