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効忠教授:香港機場背後的經濟效益達58%GDP

估計至2033年,亞太區將有13,000輛新飛機,佔業務37%,歐美則分別只佔20多%。
封面圖片:文効忠教授表示,機場就只是一個地方,沒什麼重要的,但它連帶的經濟效益相當重要。(亞新社)
撰文:施浩揮
21世紀的今天,飛行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亦非有錢人的私家玩意,尤其富庶社會如香港,平民百姓總有機會乘搭飛機出國旅遊。當飛行普及化,對於航空業我們又知道多少?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以《航空創新科技》為題,向來賓分享飛機背後的故事。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效忠。(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效忠。(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現在乘搭飛機,就似乘搭巴士一樣稀鬆平常。
文教授笑言,平日走到茶餐廳用膳,常常聽到旁邊大叔大嬸閒聊,說上月又到了哪個國家旅遊,當中有亞洲的、有歐洲的,說明航空業發展得非常成熟。「事實上,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地的航班總量上升了很多,我想在座觀眾出國旅遊的次數也同步增加吧?」席上不少觀眾是中學生,文教授特意提醒他們,將來選擇工作,應優先考慮前景明朗的行業,例如航空業。「同學們要看看數據,例如剛剛說這些年來航班次數一直上升,就是正面的指標,像十多年前的資訊科技業。」至於為何航空業如日中天,這不但由於全球發展大勢,他更指出,不排除與中國崛起相關,例如中國市民富起來了,遊客四出奔走。

機場並不重要 但它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重要

「未來,全球需要29,000輛飛機,才可滿足需求。而香港更是得天獨厚,只需五小時的機程,所覆蓋的地區便有全球一半人口在居住。」他解釋,當中原因是由於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大國。而現在適逢兩個大國經濟發展良好,為香港帶來無窮商機。「所以香港變成了重要的航空輸紐,而且一直表現優秀,我們航班多、接駁服務也做得好,外國旅客、商賈抵達香港機場後,往往等過半天便有接駁航班。」
「很多人以為,機場就只是一個地方,沒什麼重要的。當然,機場本身是不重要的,但它連帶的經濟效益相當重要。」文教授以四大支柱產業為例,指旅遊業便是必須依賴機場的行業;貿易及物流業同樣需要航空業的輔助,譬如香港市民要吃海外進口的水果,運輸過程就得靠貨機,而香港每年進出口貨量達400萬噸。「又例如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專業人士來港也總得搭乘飛機吧?把這些經濟效益疊加起來,佔 GDP 58%,絕對是相當重要的份量。」他更笑言,很多人說香港沒災難,但其實要是出現恐怖分子炸毀青馬大橋,整個香港都會癱瘓。
現在,香港國際機場有6萬多人工作,當中有14%是專業人士,其餘大部分為技術人員。「到了2030年,估計將有14萬人在機場工作,比例同樣是14%為專業人士,還有很多技術人員。所以可謂求才若渴。」文教授表示,前年波音公司派員拜訪理工大學,希望得到校方支持培訓機師。「他們給數據我看,估計至2033年,亞太區將有13,000輛新飛機,佔業務37%,歐美則分別只佔20多%。然後我繼續看,吃了一驚,屆時全球需要53萬名機師,亞洲需要21萬6,000名;技術人員更大需求,需要22萬4,000名。」
「所以我的問題是,香港準備好了沒?如果我們不準備的話,機會就沒了,給廣州佔了先機。現在第三跑確實興建了,我的心也踏實了。有人說還有很多問題,例如香港中國之間那道無形的牆,這些我們都需要解決。」

讓飛機不再黏上昆蟲屍體的創新

「『創新』,這個詞各位應該聽慣了吧?這是2016年全球濫用最厲害的詞語——其實每天只要動動腦筋就是創新。但我今早讀報,發現香港的創新排名只在全球27名,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式的教育是不鼓勵創新的。小時候,爸媽要求你怎樣?聽話。要是不聽話會沒飯吃的,沒飯吃是出人命的,所以我們都聽話,但聽話就是不創新。」
文教授表示,要是大家乘搭航班時多想一點,思考如何改善每次飛行的經驗,即使是細微的改善也算是創新。「譬如說,我一次在美國登機,已經提早了三個小時出門,但由於登機程序太過繁複,幾乎錯過了航班。是否保安程序太複雜呢?」他繼說,現在有大學研究新的傳感器,希望能準確探測旅客行李裝着什麼細軟,要是研究成功,定必大大縮減搜查行李的時間。
「你知道一輛飛機的座位有多重嗎?這些座位總共消耗了飛機燃油費的三成支出,所以也有人在研發新的設計與材料,希望減輕座位重量,從而減輕航班成本。」文教授指出,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移除座位電視,因為可以 iPad 代替,讓乘客使用機內 Wi-Fi 觀看節目。「還有很多不同意念,譬如飛機飛行時有空氣阻力,減輕阻力便可提升效率:有人研發新的油漆減低空氣磨擦;有人留意到每次飛行後,飛機都會在空中撞死很多昆蟲,昆蟲屍體黏上機身後便會增加磨擦力,於是研究如何讓屍體溜走,不致黏上機身。」
文教授也講了他的「夢想飛機」,便是空中巴士的概念飛機。「未來的飛機,要是能像空中巴士的影片所示,機身是透光的,可以觀看夜空星象;座位能夠變形,讓人坐得舒適,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創新。」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