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孩子性格培養的重要性

跟人打招呼,禮貌性的問好和交流,這是情商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情商教育。在海外長大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很好,但是會變得很內向,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

問起很多人移民的原因,都是說希望孩子在海外能有個良好的發展。我在海外看到華人培養孩子也是不惜重金,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學鋼琴、學小提琴、學芭蕾、學游泳等等。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表現得很出色,但是很多人在大學畢業或者工作以後就消失在人群中,成功者鳳毛麟角。我想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西方社會存在抑制華裔及其後代向上發展的玻璃天花板,另一方面是這些孩子的與人交往的社交性禮貌以及性格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情商與社交問題影響孩子未來發展

我在很多聚會上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華裔二代缺乏禮貌,尤其是和父母的朋友們基本上是零溝通,給人一種他們不屑於說中文或者瞧不起說中文的人的印象。有一年,我從加州飛加拿大去看望親戚,當時是冬天,外面正在下暴風雪。他們家有三個小孩,讓我挺意外的是,進門後所有的小孩都對我們視而不見,面無表情,沒有人打招呼。晚點當他們知道我們要住在他們家的時候,傲慢地對我們說:「不要在這裏吃東西。」當時我還比較年輕,心裏很不是滋味,覺得這些小孩子很沒有待客之道。很多年後,這個親戚帶着小孩來我們家,並且在我家給他的孩子舉辦生日party時,我仍然有點不情願。所以小孩沒有禮貌,會給人帶來一個持久的壞印象。長大以後,他家的孩子也是離婚的離婚,流浪的流浪,問題多多。我不奇怪。這麼近的親人都沒法喜歡,在社會中肯定是要碰壁的。

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華人聚會時,小孩子們和父輩們打招呼或者交流的很少,而他們的父母也對此習以為常,認為這並不是很重要。孩子們缺乏溝通有兩個原因。性格被動,在同齡人中不是領頭人,缺乏主動打招呼和陌生人說話的勇氣。第二,孩子們覺得和父輩們在文化上有溝壑。即便如此,也應該保持最基本的禮貌。那有可能他們的父母在這方面也沒有強調。

作為移民,我們擁有的資源本來就少,而沒有禮貌可能會得罪了原本可以提供給你説明的人,得到的助力更少了,成功的機率也就更低。不過我也遇到過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他們會說中文並且也願意和父輩們進行交流,學習也很好,進了史丹福大學這樣的名校,但這樣的孩子實在是鳳毛麟角。我認為,有禮貌的人一定是非常自信的,這是一種領導力,意味着他能給人帶來溫暖。

前面我講到,移民的家長們為孩子付出了很多,花重金報各種補習班,但是在國外,畢竟是一個新的環境,能提供的資源有限,在孩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更高階層的時候,會受制於資源的限制。所以,除了上那些補習班之外,更需要注重孩子跟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性格的培養,讓他在未來能憑藉自己的能力不斷獲得新的資源。這是一個培養起來比較複雜但是一旦養成就特別受益的事情,所以很重要。

有一些孩子會因為文化上的不認同,導致他們對來自中國的親朋好友很無禮。那麼我們就要特別關注一下,在他的內心深處,是否存在對中國文化的歧視?這種歧視是否是由於在一個以白人文化為基礎的環境中形成的自卑感?這種自卑和農村孩子在城市里讀書遇到的問題很像。

跟人打招呼,禮貌性的問好和交流,這是情商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情商教育。在海外長大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很好,但是會變得很內向,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這個劣勢會在未來的工作生涯中體現出來。而且美國主流也常常把中國人和很悶很無趣聯繫到一起。其實這不是我在中國看到的中國人的樣子。你走進一個餐館,大家都你說我笑,非常外向。《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北京播出,酒吧裏年輕人跟着外國樂隊玩的那叫嗨,那叫開心,都是天性流露。按理說,美國對人性更加的釋放,移民的孩子到了這裏應該更加自如,放鬆。但可惜我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有些父母和社會有些隔離,他們自己都不夠有禮貌。而他們的孩子可能也不覺得禮貌的重要性,不知不覺流失掉一些社會關係,而這也非常不利於未來的發展。

王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