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或者已經注意到,在學習科學的話語裏面,「學習經歷」(Learning Experience)是經常出現的一個詞。那是因為,學習的發生,在於學習者有親身經歷的活動,由於人的這些活動,在人腦裏面逐漸形成概念,那就是人的知識;這個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經歷,就是學習過程。
而在本欄月前有關社會演化的分析:社會已是多變莫測,個人前景也是多變莫測,不可能再固守在簡單的「學業」(study)裏面,學生需要豐富多彩的學習經歷,而不是正規課程所提供的有限經歷。
請注意,學生的經歷是無所不在的,他們的經歷是坐着聽、讀、寫,他們的學習經歷就是聽、讀、寫。這就造就了古代典型的書生:「五體不勤,五穀不分」。
多采經歷 香港領先
說來說去,到底什麼叫做學習經歷?也就是說,這樣的學習,才算是學生應該有的經歷?經歷是否愈多愈好?經歷要不要選擇?有沒有好的經歷與不好的經歷?或者有朋友會問:怎樣的經歷,才算是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目前來說,香港的學校,基本上已經脫離了純粹的課內學習;即使是課內學習,也會有比較多元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不致純粹只有應付考試需要的知識。而且,放眼看來,香港的學生也愈來愈多校外的活動,可以說已經是遍地開花。也愈來愈多的學校,可以讓學生有香港以外的經歷。大致來說,香港的學生,學習經歷是比較豐富的。這一點千萬要珍惜!(所缺的,也許是學生對於大自然的接觸、好奇與欣賞。)
很多其他的教育體系,自從二十世紀中葉拓展基礎教育,實施義務教育以來,中小學基本上已經變成廉價的、操作性的、應付性的「大量生產」過程。香港學生享有的學習經歷,在許多其他的體系,只有高收費的私立學校,又或者是稅收豐足的學區,才有機會出現。
所以,香港不應該滿足於學生學習經歷的量多而面寬,也就是說,香港有條件進一步探索,怎樣讓我們的學生,有精采的、素質高的學習經歷。
上述的描述,只是指學習經歷發生的場所。香港的優勢,量多面寬,其實是從數量上來看。數目很多,內容很多姿采,形式也很繽紛。下一步的挑戰是什麼?或者說,下一個台階是什麼?
「多」與「好」的關係。大家熟知的,華人社會的家長,往往很在意要讓孩子多學點東西。於是學生除了要應付學校給的功課,還要參加家長安排的各式各樣的「班」。有些是「補習」(remedial)性質,是為了加強校內課內的學習,補習英文、數學最為大宗,但也有幼稚園入學的面試訓練班。有些是「補充」(supplementary)性質,不止於課內學習,而希望超越,如「記憶」、「奧數」(中國內地比較盛行)、或者是高年級的SAT、TOEFL,為應付額外的考試而準備。
活動多寡 家長決策
但是更多的是「增潤」性(enriching)的俗稱「興趣班」,與正規課程幾乎沒有關係,那更是數不勝數: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烹飪、德育、哲學……幾乎每一類的分項(如音樂的樂器、美術的中西繪畫、陶藝、書法、設計……),都有面對中小學幼稚園的專門班。更有各式各類的親子活動,把孩子帶到父母的餘暇或者義工活動裏面。
這些活動,很多人覺得也許過多,也有人覺得就是要多。其實,多與少,沒有一個確定的準則。筆者的觀察,可以有幾個準則(那是假設家長能正式負擔得起)。
一、孩子是否學得愉快、有興趣、樂於繼續。這又回到前面學習科學的第一條原理:孩子是否是主動的學習者。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容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關鍵不是項目多或少,也不是他們時間夠不夠,而是他們是否願意投入。
二、孩子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需要有一個平衡。現在有一個說法,說人應該擁有T字形的知識,也就是說:橫的要廣,要廣泛涉獵;竪的是指要有一門可以深而精。筆者的解讀,深而精的那一門,不一定就是孩子未來的專長,但是應該有機會讓孩子鑽進一個領域,有深入鑽研的經歷。不管那是哪一個領域。
三、時間的安排。廣度,不可能一下子樣樣都要同時學。既然是涉獵,就不妨把各類學習攤開,不一定同時擠在一起。深度,孩子高興起來可以廢寢忘餐,那應該是好事(那與沉迷遊戲不是一回事),但是在專心致志一個領域的時候,也要不忘涉獵其他。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內涵」。「內涵」,並非一個高調的抽象詞兒,而是回答一個問題:這個經歷,是為了什麼?也就是說,為了達到什麼目的。請注意:有沒有一個有意義的目的,與是否真達到這樣的目的,當然不是一回事。我們選擇孩子學習經歷的時候,基本上只能看目的,而無法預見是否真正達到目的。
經歷雖多 內涵待考
舉個例子。內地有年輕的朋友,想英文有進步,就上了一個學習英文單字的App,每天就是操練英文單詞的記憶,隔幾天那位朋友就高興地說:「這一周我突破了4000字」。但是這個平台從來不涉及如何使用這些單字。這是學單字,不是學英文。平台利用了用家的心理,用簡單的數字,讓用家覺得自己的英語不斷在進步。
另一個例子。某種不常用的樂器,教師第一課就拿出自己和女兒在國際比賽得獎的證書,說「我們有把握,很快你就會同樣得獎。」到底是學音樂,還是學得獎?鋼琴老師,給4-5歲的孩子上課,開宗明義就列出考試級別的要求,孩子學得無精打采,也就很不奇怪。顛倒來說,假如孩子真的被考試驅動了而學鋼琴,值得高興嗎?
這就關乎學習經歷,到底要經歷什麼?上面提到的是學習經歷的地點(校內、校外……)和內容(音樂、美術……;廣度、深度)。
學習經歷的內涵,則包括觀察、提問、質疑、探索、分析、綜合、歸納、嘗試、想像、創新等等有關思維方式的經歷;還有歡樂、喜悅、憂愁、悲傷、成功、失敗等等的情感經歷;以及對人生、對大自然、對社會、對家庭、對長輩、對朋輩、對異見、對政府、對法律、對戰爭、對另類文化、對無理現象等等的人生觀養成。
這裏只是寥數數項。人類的學習維度是無窮無盡的,學習經歷也可以有無窮無盡的內涵。
學生學習經歷的重要性,正在被普遍認識。2016年中央11個部門聯合出了一個通知,正式把「學研旅行」納入學校的正規活動。美國提出《21世紀技能》,聯邦政府給民間基金配對資助課後活動,打破了城市中小學沒有「課後活動」的局面。
香港對學生另類經歷的努力,令很多外人羨慕。如何從多姿多采,走向優質成熟,對於中國,對於世界,都是不可多得的貢獻。我們不少學校,學生活動精采紛呈,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這應該是教育的香港故事的一部分。希望我們的教師和校長,在得獎飲譽之餘,也思考這些學習經歷的深層意義。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