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11:00:0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丁新豹:戰前華人為香港帶來繁榮

香港華人社會中一股崛起於1850至60年代的強大力量是南北行商和金山莊。他們利用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日漸發展的航運業,從事買賣南北各省和南洋各地的藥材、食米、雜貨、土產,構成巨大的商業網絡。

編按:2019年4月13日,國史教育中心舉辦第六場名家講座,邀請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進行演講,題目為「戰前香港在華人世界的地位和角色」。以下為丁教授的演講摘要:

香港商人的商業網絡覆蓋北美東南亞

香港華人社會中一股崛起於1850至60年代的強大力量是南北行商和金山莊。他們利用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日漸發展的航運業,從事買賣南北各省和南洋各地的藥材、食米、雜貨、土產,構成巨大的商業網絡。金山莊的貿易對象是北美,也做僑匯接駁。東華創院總理中有3位是南北行或金山莊商人,直至1903年位列東華年捐款首位。

首先介紹元發行的高滿華家族。高滿華出身貧寒,年輕時赴暹羅(泰國)當苦力,及後獲米商高元盛之邀,任元發行頭家。1870年出任東華醫院創院總理。

接着介紹乾泰隆陳煥榮家族。陳煥榮原是紅頭船水手,後與友人集資買了一隻船,當上船長,經營南北貿易,累積了一些資本後在香港設立乾泰隆。第二代陳慈黌建立了一個運轉自如的家族商業網絡。

金山莊代表有李陞家族。1854年,李陞在香港開設和興金山莊,從事華工、鴉片、錢莊及地產貿易。1877年,他成立安泰保險公司,成為第一個加入由洋人操控的香港總商會的商號。1881年,他成為香港納稅最多的華人。1889年他加入香港置地公司,成為股東。李陞於1900年去世,是當時為止香港納遺產稅最多的華人。

上環文咸西街的乾泰隆大廈
上環文咸西街的乾泰隆大廈

香港是華僑創業或拓展業務首選之地

香港殷商李煜堂18歲隨兄長往美國三藩市經商,學習西方商業模式,數年後回港創業,在文咸東街開設以經營南北美洲藥材入口生意為主的金利源及永利源。1902年創立康年人壽保險公司,開創國人購買人壽保險的風氣。不久,再創立聯泰、羊城及上海聯保保險公司,打破外國保險商的壟斷。分店遍布國內及南洋,有「保險大王」之稱。

利氏家族在港十分盛名。利良奕與利文奕兄弟在十九世紀中葉赴美國三藩市淘金,積聚財富,在當地營商,八十年代初結束業務,買棹回鄉。不久利氏兄弟來港發展,成立禮昌隆公司,從事布匹生意。後來兼營公煙,生意漸上軌道。

利希慎為利良奕長子。父親死後,兄弟繼承父業,利希慎在港澳取得鴉片專賣,並涉足地產,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量購入銅鑼灣原渣甸擁有土地,成為巨富。

上環文武廟內,光緒皇帝御賜的「神威普佑」牌匾高懸,此為複製品。
上環文武廟內,光緒皇帝御賜的「神威普佑」牌匾高懸,此為複製品。

1909年馮平山在羊城開設兆豐行,四年後遷往香港,成為有名的南北行商號。1919年創辦東亞銀行。1922年,馮平山涉足地產,與友人合辦華人置業有限公司、安榮置業有限公司,成為香港商界的翹楚。

1900年馬應彪與數個澳洲歸僑開設先施百貨公司,成為我國百貨業的鼻祖。馬氏以西式理念經營,採用不二價做法,並以女子當售貨員,大收旺場之效。後來先施在廣州及上海開設分店,成為中國百貨業大王。

1907年,郭泉帶着在南半球賺得的資本到香港發展,開辦永安百貨公司,標榜以誠實謙和態度待客,童叟無欺,後來在上海開設分店,取得空前成功。永安公司後來一直擴張,生意遍及銀行、紡織、地產、保險等業務。

陳芳為首名躋身夏威夷王國貴族的華人,1890年回國,在香港投資德忌利士輪船公司。陳芳退休後,次子陳席儒出任德忌利士洋行總經理,在廣東及澳門也有不少投資,成為省港澳的商界翹楚。

余東璇是移居馬來亞的第二代,其父余廣培早年於馬來亞經營錫礦致富,並創辦余仁生藥店。余東璇21歲繼承父業,成為南洋著名的錫礦和橡膠大王。在1927年,他把余仁生總行和自己住處謙來香港,並購入大量物業,興建了三座城堡式公館,位於大埔、般含道、淺水灣。1941年離世,葬余氏大埔府第旁。

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的父親早年移居仰光,開設永安堂中藥店。1908年胡氏兄弟繼承父業,大力拓展業務。1932年,胡文虎將永安堂總行遷至香港,並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此外他在仰光、曼谷、新加坡及香港辦報。

虎豹別墅是已故商人胡文虎在香港建造的一座別墅。(Wikimedia Commons)
虎豹別墅是已故商人胡文虎在香港建造的一座別墅。(Wikimedia Commons)

邵逸夫年輕時加入兄長醉翁開辦的天一影片公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天一影業遷到香港發展。二戰後邵逸夫在南洋繼續發展。1957年回港與三哥仁枚設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購入清水灣地皮,大力發展電影業,1987年停產。1980年至2011年,邵逸夫入主無線電視。2014年,邵逸夫以106高齡逝世。

影壇大亨邵逸夫曾在南洋發展。(Wikimedia Commons)
影壇大亨邵逸夫曾在南洋發展。(Wikimedia Commons)

近代赴南洋人數大增的原因

中國人傳統安土重遷的思想根深柢固,要逼使他們離鄉別井,謀生海外,必須有強大的推動力,過剩是此一強大推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的人口在1700年到1850年間急劇增長,從大約1億5000萬人口增長至4億3000萬,即在個半世紀中,人口增長了三倍,人口過剩帶來耕地不足、糧食不足、失業人數增加,需另謀出路。

鴉片戰爭後,地方捐稅繁苛,農村破產,加上連年災荒,華南地區人民生活困苦。大批破產農民離鄉他逃,沿海居民,紛往海外謀生。

近代華南戰禍天災連年,社會動盪,民生困頓,不少人無以維生,乃隻身離家往南洋尋找出路,也有被掠奪往南洋當契約華工的。

《天津條約》中准許英法僱用華人往其屬地打工,使華人出洋成為合法,下南洋人數大增。

部分早前已在南洋落地生根的華人安排其兒女、兄弟、子姪,鄉里往南洋幫手,也做成華人人口增加。

文武廟旁的公所,是早期香港華人議事和排難解紛的地方。
文武廟旁的公所,是早期香港華人議事和排難解紛的地方。

英國人在十八世紀取得檳城、新加坡和馬六甲,以自由貿易和開放港口招徠外商,又開採錫礦,廣植橡膠、檳榔等農作物,要大量勞動力,華人刻苦耐勞,工作能力在土人之上,素為英人所悉,大量招募華工往南洋餐與開礦。部分華人經商致富後,又招聘華人投入開礦及種植業,逐步開發馬來亞內陸。

1848年三藩市發現金礦,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奔往當地採金。淘金需大量人手,英美商人招募華工赴美採礦。適值華南地區不少人失業,經紀乃通過簽訂契約,招募華工,大量華人赴美投入採礦工作。

香港經歷1840年代發展,加上本身享有的地理優勢,成為華工出洋的主要港口。航運業漸發展起來。

香港背靠大陸,面向海外,地理位置優越,航運業發達,交通方便,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大門,也是國人出洋回國的港口。香港距離粵人的家鄉不遠,往來方便,語言相通,生活習慣相近。作為英國殖民地,有較好的法治基礎,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長期相對穩定,有良好的營商環境。

活動預告:張信剛《蒙古帝國開啟歐亞新歷史》

日期:2019年5月25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楊建文學術樓四樓P4302室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