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的道德與政治現實主義

國力的強弱是相對的,因此每個國家都要考慮自己在國際上的相對地位,而對國家安全的顧慮亦影響國家之間合作的可能性,因為如果其他國家在合作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變得比自己更加強大,就無疑是削弱自己的國家安全。

國際政治的道德

全球正義是否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回答這問題的最好方法莫過於透過認真思考一系列影響全球無數人的逼切問題,例如:貧窮、貿易、氣候變化等,看看道德觀點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重要的國際政治問題。如果在過程中我們能在知性上有所得益,令我們的道德關懷更為敏銳或改變我們生活中的一些選擇,則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地說全球正義是值得關心的問題。不過,本章會先回應一些對全球正義的質疑,從而指出道德觀點在理解國際政治問題上的必要。在國際關係的研究中,政治現實主義(political realism)是顯學,而從這種觀點出發,全球正義只屬空中樓閣,其意義最多只能是知性上的遊戲。的確,如我們相信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只是一場恃強凌弱、以眾暴寡的權力鬥爭,或者信奉所謂「強權即公理」(might is right),那麼全球正義問題根本無從談起。

而在修昔底德(Thucydides,公元前460-411)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中,我們已可以見到政治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idealism)的辯論。在公元前431至404年間,雅典(Athens)和斯巴達(Sparta)為爭奪希臘世界的霸主地位而大動干戈,期間波及不少城邦。在戰爭的第16年,雅典準備攻打弱小的彌羅斯(Melos),在戰前派代表到彌羅斯希望逼使彌羅斯人投降,但遭拒絕。這就是著名的《彌羅斯人辯論》(Melian Dialogue)。在這場「辯論」中彌羅斯人採取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透過訴諸公義和眾神說服雅典人放棄侵掠計劃。他們認為正義、和平和自由(尊重各城邦的政治獨立)等原則是合乎所有人(包括弱者和強者)的利益,因為強者不能永遠維持強大。相反,雅典一方則建議彌羅斯人應放棄不切實際的道德原則而考慮當前的形勢,臣服於雅典而避免滅亡。雅典的代表有一句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政治現實主義的精髓:「正義的標準是同等的強逼力量為基礎的……強者能夠做他們有權力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們必須接受的一切。」雅典人的觀點是,正義只適用在實力旗鼓相當的國家之間,一旦雙方實力懸殊,那麼談正義就是多餘的。中國的先秦諸子中亦有人提出政治現實主義的觀點:韓非子(公元前281-233)就曾言:「國小則事大國,兵弱則畏強兵,大國之所索,小國必聽,強兵之所加,弱兵必服。」(《韓非子‧八姦》)這句說話跟雅典人在《彌羅斯人辯論》中的觀點可謂如出一轍。所謂弱國無外交,古今皆然。2014年6月12日,有3名以色列青年在西岸地區被綁架,以色列於是以反恐和打擊哈馬斯(Hamas)為名,大規模空襲加沙地區,並發動地面攻勢,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傷亡,連聯合國所辦的學校和醫院亦不能倖免,死傷枕藉。其實以色列在過去幾十年內不惜多次違反聯合國決議侵佔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肆意擴建殖民區,甚至在2005年開始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理由封鎖加沙地區,造成嚴峻的人道危機。以色列多年以來的軍事行動顯然已超越自衞的需要而對巴勒斯坦平民帶來非常巨大的傷害,而巴勒斯坦力量單薄,其國家地位甚至不被承認。美國雖然經常以人權捍衞者自居,但面對以色列侵害人權的行徑,往往沒有任何實際行動,甚至沒有停止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而以色列更是有恃無恐。面對此等慘劇,我們自然有理由質疑全球正義是否一個可以有意義地討論的問題。

20世紀國際關係研究的權威學者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在其經典著作《國際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之中,就開宗明義地說:「國際政治跟所有政治一樣都是權力的鬥爭。」(“International politics,like all politics,is a struggle for power.”)

他列舉了政治現實主義的六項基本原則:

一、政治乃根據一些客觀的法則運作,而這些法則是源自人性的。

二、要理解國際政治的運作,我們需要了解何謂利益;而這些利益基本上就是關於權力(power),因此政治有別於其他領域諸如經濟、倫理、美學和宗教。

三、以權力為主的利益能普遍地適用而不受一時一地的限制,但具體而言,權力的運用會隨着政治和文化環境的不同而展現不同的形式。

四、政治現實主義意識到政治行為的道德重要性,但同時認為合乎道德的行為很多時都不是成功的政治行為。

五、政治現實主義反對將某一國家的道德理想視作舉世皆然的道德法則。所有國家都會把一己的利益和願景包裝成為普世的道德理想,因此我們必須避免把狹隘的意識形態視為真理。

六、政治現實認為政治領域有其特別的運作原則和標準,並且具有超然的地位。正如律師只會着眼於個別的政策是否符合法治一樣,現實主義者則着眼於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能夠增進它的權力。

摩根索認為根據這六項原則,我們可建構一套理性的國際政治理論,解釋國際政治的種種現象。簡而言之,政治現實主義的基本關懷就是「權力」。但值得追問的是,到底基於什麼理由,「權力」在國際政治中有這麼重要?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討論政治現實主義的三個核心思想:一、人性自古以來就有爭權逐利的傾向;二、國際領域是處於無政府狀態;三、因此,在國際政治中談道德理想根本不切實際。

政治現實主義的人性論

政治現實主義所重視的人性是現實中的人性而不是理想上的,認為人性是自私和渴望擁有權力的,並以此為出發點解釋國際政治的種種現象。例如摩根索的一項原則就提到人性的客觀存在。在這方面,韓非子亦認為人性是逐利而為的,個人的利益往往決定他的思想行為:

故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為戰與馳。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韓非子‧備內》)

韓非子認為御者王良愛馬、勾踐愛護人民、醫生為病人吸吮傷口的膿血、做馬車的工匠希望人人富貴、做棺材的卻希望常有人死亡,都不是因為心存仁厚或本性歹毒,而不過是為私利所驅使。政治現實主義認為這種自利是亙古不變的。

摩根索便認為要理解不同國家在國際領域中的行為,就必須要理解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普遍傾向。由這種對人性的理解出發,國際政治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爭奪,因為不同的國家都要想辦法追求各自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而各國的利益不可能調和。例如英國的歷史學家、外交官及現實主義者愛德華‧卡爾(E. H. Carr,1892-1982)就在二次大戰前夕明言不同的國家和個人會因為利益衝突而產生對立,那些宣稱自己可以推動普遍利益(universal interests)的政客,實際上只是以此為名去謀求自己的利益。

然而,什麼是國家利益呢?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從主觀利益和客觀利益兩方面來理解所謂國家利益。一個國家的主觀利益主要是視乎這個國家的政治領袖和國民如何理解自己國家的利益。當然,政治現實主義不可能單從政治領袖(或者國民)的主觀意願來看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因為無論任何國家均有可能主動地追求一些與自己國家利益相違背的政策。例如摩根索就曾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只重空談道德理想而罔顧美國的國家利益,這表示他認為美國政府當時沒有正確理解美國的國家利益,以致做出一些違背國家利益的外交決定。而一個國家的客觀利益就可以由一系列客觀指標來決定,包括國家安全、政治上的自主、經濟發展和國家聲望等。政治現實主義認為,在眾多利益中以權力和國家安全至為重要。一個國家權力愈大──無論在軍事、經濟或資源方面──國家安全亦會得到更多保障。相反,弱小的國家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國家安全,需要依賴大國。不過,國力的強弱是相對的,因此每個國家都要考慮自己在國際上的相對地位(relative position),而對國家安全的顧慮亦影響國家之間合作的可能性,因為如果其他國家在合作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變得比自己更加強大,就無疑是削弱自己的國家安全。

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五之二

本系列文章: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

新書簡介


書名:《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

作者:葉家威、曾瑞明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作者簡介

葉家威,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政治與行政學系及公共政策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著有Egalitarianism and Global Justice: From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曾瑞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職通識教師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著有《參與對等與全球正義》、《香港人應該思考的40個哲學問題》、《上有天堂的地方》,編有《守住這一代的思考》及審訂《哲學百科》(韋爾.白金漢〔Will Buckingham〕等著)。

中大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