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重拾工業文化

我們知道 3D 打印並不新鮮,早於80年代已有相關設備面世,但這種技術最近成為熱門話題,一方面是 3D 器材價錢下降,有助在中小企和大眾市場普及化。然而,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卻是近來一個概念上的轉變。
我們知道 3D 打印並不新鮮,早於80年代已有相關設備面世,但這種技術最近成為熱門話題,一方面是 3D 器材價錢下降,有助在中小企和大眾市場普及化。與此同時,幾個主要的專利相繼到期,亦令市場期待產品價格可進一步下降。
 
然而,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卻是近來一個概念上的轉變。原來,以往 3D 打印主要用來製作設計品的原型,屬於產品設計過程初期的輔助工具,近年興起的 3D 打印,卻是直接用來生產成品。以往,用 3D 打印輔助設計出來的產品,需要再經模具的開發,然後送上生產線,才可大量生產。將來,則可用 3D 打印直接進行量產。當然我們不是說所有產品,但這的確是令人鼓舞的方向。
 
有幾個環境因素促成這轉變。其一,個人化的品味和更準確的市場資訊,讓小眾市場得以發展,小批量生產在經濟上變得可行。其次,Kickstarter 等大眾籌資平台的出現,有助小生產者在產品設計周期的最初階段提早預售。再者,有些產品類別品味變化難以捉摸,而且短暫,小批量見步行步,尤其適用於中小企。
 
同時,在 3D 打印的發展過程中,物料和軟件都很重要。物料的規格對應不同產品,例如硬度、耐熱、食用等等,將來某種東西能否透過 3D 打印出來,關鍵必然是有否適當的物料。物料亦關乎設備生產商的利潤。原來,當打印機生產商的生意好起來,卻又會擔心價錢跌。早前聽一家主要廠商的簡報,預測 3D 打印將步紙張打印機的後塵,一於平價賣機取其量,然後在物料方面賺錢。於是,有人提出一個想法,在機件上加入感應器,只有同廠的物料才可在他們的 3D 設備上打印。我聽這話可火了,對於正擬運用 3D 打印做生產的用戶,這豈不是等於被一把刀架在頸上?
 
至於解救方法,可能亦是來自開源概念,不只軟件,現時開源運動已進入硬件領域。例如有稱為 RepRap 的群體,已設計採用 GPL 開源授權的 3D 打印機,全部規格公開,大多數零件都可自製,甚或運用 3D 打印製作出來(當然首先要有一部 3D 打印機)。
 
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亦在國情咨文裏提倡 3D 打印,可見這技術對工業轉型的重要。全球化的害處,是生產工序脫離產品創作,這不只是工作崗位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知識網絡的崩壞。寄望於 3D 打印和眾籌社交平台重拾自己動手的工業文化,也許就是這輪科技興替的意義。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