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學到了什麼

今年中小幼學生實際有得上課的日數,與往常年返學約190日比較當然少很多,網民隱喻今年學生將會學不到什麼吧。從另一角度去思考卻正好相反。

本文刊出時距年尾最後日並不遠,有一則網絡瘋傳的圖片,羅列今年中小幼學生實際有得上課的日數統計。那七組數據的平均數是80,與往常年返學約190日比較當然少很多,網民隱喻今年學生將會學不到什麼吧。

從另一角度去思考卻正好相反,這樣的統計說明了學校和教室已變成不再是學習的必需。只要細緻地想想,不論是師生還是教育學者專家都會從教育現場觀察到,科技確是令到學習隨時隨地發生着!這一課真是寶貴得很。

新冠疫情教到我們的幾點

甫踏入2020年新冠疫情就爆發,而且不分國界、無分貴賤地人人有機會中招;力證全球化的威力。新冠病毒不分意識型態、發展水平、貧富或膚色,只要你稍一不慎就會感染到疫病。疫情教懂了世人什麼是「公平」,之後的治療方法和成效才是與社會制度和發展程度攸關。

其次是健康教育。從細到大人人都有學過,經常洗洗手、不要隨意捽眼、咳嗽時要掩嘴鼻等衛生常識,往往人是小處就隨便的。疫情以最嚴厲方式重新教導世人,耳提命授防疫七招(戴口罩、勤潔手、保距離、早求醫、護長者、寫日記、齊檢測),你我唯有乖乖服從。

第三就是要尊重科學。醫療團隊抗擊病毒的武器是科學,用作強力防護罩的疫苗亦有賴科研製造,所以打敗疫情的期望就是科學研究。偏偏有些已發展國家的領導人和國民並不賣帳,衛生防禦部門有指引,我輩愛好自由偏不聽。結果每日確診逾10萬人,疫情教曉你豈可不信任科學!

回到教育大本營,停課不停學有效地教懂前線老師和學生善用科技,借網絡和各種應用程式實現了在家學習。這是逾十年來當局投資和大力呼籲後都未能達到的資訊科技教學目標,如今我們學到了。當前實行中的遙距教學經驗,加上教育界和科技界有心人極力探索各式教學策略、編寫教材學案等,最終把被稱為「新常態」的網課運作轉化成學與教的常態。不同能力的學生更可借用這新平台來提升學習的成效。

同樣的轉變也發生於「在家工作」的實行,令普羅大眾必須學習運用科技手段把工商百業的營運推進日常作業中。

社會撕裂和整合的再平衡

2020年延續了上一年的社運,初時社會撕裂狀況並無受疫情來襲左右;其後為社會提供了冷靜下來的空間。香港社會安逸了近半世紀,「九七回歸」是個不穩定因素多於被視作機遇,加上社會發展過程帶來過多的不安、不公和失去耐性;結果某些社會事件就成為觸發點,引爆出難以收拾的局面。

經過冷靜反思後是否會為人們帶來新的學習機遇呢?首先是需要整合,經商議達成共識是必要的;各持己見之下是不會有理想的結果。刻意引用暴力對事態發展並無好處,最後只會鷸蚌相爭,益了外界的第三者。這一年觀望社會,多了的平靜日子之下會有深層次操作,並找出新的平衡點嗎?一國兩制,原初不就是為了兩個制度、中央與特區之間搭建一個平衡的台階嗎?

今年需要學習「中間落墨找平衡」之外,還有一個成語需要重新學習。那是「物極必反」,除香港社會合用外,這個概念投放到世界各地都是可用的;避免出現「反」,首要是防止去到「極」。

可會學到「放眼世界」?

全球化的效應把世界各地因着疫情關注而連結一起,雖然沒有了隨意執行李去外遊,但世界卻變得更密切。這有助於學習新視野、新概念,而且覆蓋全世界,藉此指導青少年關心遠方發生的事情,學識「放眼世界」。

簡錄兩個例子。美國大選和種族歧視所引發的矛盾和衝突,正好用以反思什麼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不只是想當然或口講就算。各地無休止的示威浪潮和地區衝突,為何疫襲下竟然變得更熾熱呢?導致這些衝突的意識型態撕裂、宗教、統獨矛盾等因素,真是與我們相距很遠嗎?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