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港教育回顧與前瞻

教育政策既要考慮維持社會穩定,亦要承擔推動政治、社會與經濟的重任。

2012年,香港回歸15年,爆發國教風波。2014年「雙學」走上台前鼓動佔中,教育議題持續發酵,激盪社會矛盾,政局混亂形同常態。

2017年,特區政府換屆,新班子上場,因着種種因素,教育現場雖仍偶有小風波,卻算是有驚不險,波瀾未有大興。

教育現場 暫時穩定

回顧2017年的本地教育大事,最具影響力的,是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增加經常撥款50億獲得通過。其中36億改善中小學班師比,以及每校每年增撥30萭增聘資訊科技人員,分三年將中小學特殊教育統等主任常額化,資助修讀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加上上屆政府通過本年9月推行免費幼兒教育,幼教開支每年由41億增至67億,人均資助每年達33,000元。教育名個主要範疇,皆因資源調動而有改善。

教育現場的暫時穩定,既有來自政治對決後的短暫紓緩,也因應教育資源投放的及時,同時得助於學生人數的良性變化局面。

2008年,幼教學生人數13萬7千多,2015年, 2016年,皆超越18萬之數。小一學生人數,2010年不足5萬,2016年超逾6萭,人數高峰是2018年。至於中學,中一學生人數,2006年8萬3千人,持續減少至2016年最低谷只有5萬1千人。今年開始回升,未來幾年,中學生員驟增,預備擴額擴班。

生員充足,學校穩定,教育現場自然一片祥和。新增人口主要來自雙非在港產子,2013年禁雙非來港產子,2016年幼稚園幼兒班人數較前一年回落10%,今年續降至初班。往後幾年跌幅愈見嚴重。2019年先於小學浮現。至於專上教育,現時寒冬期開始,自資院校及自資副學位首當其衝。如何化解生員危機引發的縮班問題,將是本屆政府後段面對的挑戰。

至於較具爭議的政策課題,現時主戰場是基本能力評估(BCA,由全港性系統評估,即TSA換名而來)。

教育發展 政府首務

因應個別家長組織對小三TSA的發難,上屆政府以試行計劃、研究計劃為名,緩進慢行,避免激化沖突。林鄭競選特首期間,政綱同意擱置。現階段教育局已公布2018年小六、中三系統評估的施行,但小三TSA仍以檢討為名,未有定論。

現時蘊釀的教育政策,能較具體影響香港教育未來一段長時期的,主要是本屆政府增撥50經常經費同時,教育局承諾檢視八大範疇。包括教育專業階梯與教師學位化,課程安排,BCA及校本評核(SBA),職專教育,自資專上院校,辦學團體,家長教育與家校合作,以及教資會的資助。

八大範疇的相關項目,如課程內有關國民教育,教育局已確定2018年初中中史科列為必修學科,亦已確認停止多個學科的校本評核。

教育發展,人才培育,應屬政府政策的首務。香港回歸以來,經歷教育改革浪潮、國民教育風波,中央政府,特區政府與香港社會,如何能以一國為大前提,更好地落實兩制。

香港社會,尤其教育範疇,可以衍化極多的不穩定因素。教育政策既要考慮維持社會穩定,亦要承擔推動政治、社會與經濟的重任。如何發揮香港社會既有優勢與特色,能夠在各個範疇的教育環節,為國家,為香港發揮更大的貢獻,應是特區政府與本地教育界的共同期望。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