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宣布,周四(29日)起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食肆所有員工若果都已接種疫苗,食肆便可延長堂食時間,每桌同坐人數也可增加。新一輪措施為期14天,至5月12日。
疫苗氣泡為基礎 社交距離可放寬
據政府新聞網報道,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記者會上表示,在新安排下,如食肆所有員工已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食肆可將整個處所或處所一部分劃作「特定範圍」,這個「特定範圍」內的堂食服務可延至午夜12時,最多6人同坐一桌,顧客數目上限維持處所通常容納人數的五成、宴會人數上限維持20人。「特定範圍」內的顧客,須使用「安心出行」手機程式紀錄到訪情況。
陳肇始又表示,若食肆的所有員工均已完成接種疫苗,即已接種兩劑疫苗並等待14天,「特定範圍」的堂食服務可延至凌晨2時,最多8人同坐一桌,顧客數目上限增至處所通常容納人數75%,宴會人數上限也提升至100人,唯顧客須至少接種一劑新冠疫苗並使用「安心出行」程式,方可進入該「特定範圍」。
她同時表示,食肆員工若因健康理由不能接種疫苗,可填寫申報表並提交醫生證明,這些員工必須每7天接受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樣本核酸檢測。另外,15歲或以下的顧客若由成年人陪同,可豁免使用「安心出行」程式,而65歲或以上長者和無成年人陪同的15歲或以下的顧客,則可填寫表格登記資料。
至於怎樣確定顧客是否已經接種疫苗?食衞局表示,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正研發應用程式,讓食肆掃描顧客手機的疫苗針卡二維碼,有關程式日內推出,供食肆下載。
看完以上的報道撮要,不難看出,特區政府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其中一個目的,是為吸引市民盡快接種疫苗。
「疫苗氣泡」vs「已接種疫苗安全圈」
不過,這個從文字上看來有點複雜的放寬措施,或會令市民感到混淆。措施公布後,即有傳媒網上版以疑問句「無打針就不可外出用膳、消遣?」作標題,反映了普通市民的疑慮,細心了解,卻原來除了要求食肆員工接種疫苗外,主要是在現有措施的基礎上,加上一個「特定範圍」,供已接種最少一劑疫苗的顧客,享有「更加放寬」的「社交時間」和社交距離。
至於「疫苗氣泡」(vaccine bubbles),翻查本地的中英文傳媒都有這樣的說法,大概是從去年香港和新加坡達成「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而來,至於說法是否貼切,譯文是否準確,實屬見仁見智,畢竟英文也有economic bubble(經濟泡沫)的說法,當然,此bubble不同彼bubble也!
查「疫苗氣泡」的意思,按照筆者的小學老師、立法會前總翻譯主任鍾龍山先生的說法,是「已接種疫苗的免疫人士群體狀態」,因此他建議譯為「免疫群態」。然而,接種了疫苗是否就能百分之一百「免疫」?現在還沒有科學報告出來,不敢妄下判斷,但筆者以前在大學上翻譯課,教授也一再提醒,翻譯最忌「硬譯」,因此,exact payment不會像Google翻譯般譯作「確切的付款」,而譯作「恕不找贖」。
vaccine bubbles譯作「疫苗氣泡」,或可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但正如鍾龍山先生所言,若在他的工作範圍內,此譯肯定「出唔到街」,此時大家不妨喝杯珍珠奶茶(bubble tea with milk),集思廣益。竊以為bubble既是一個「圈」的概念,vaccine bubbles譯為「已接種疫苗安全圈」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