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珍惜大地恩情 港人須改變生活方式

黃局長土生土長,小時候住在唐樓的板間房,後來有幸抽到位於慈雲山的廉租屋,成功「上樓」。他記得,家裏可以看到獅子山與飛鵝山,喜歡望日出、日落、雲海和舊啟德機場。後山成為了他小時候的天地,喜歡跟大自然接觸。
 
本集的嘉賓是香港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他原是出色的建築師,曾擔任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副主席,專注於環保建築,後於2012年7月1日獲委任環境局局長,成為問責官員之一。

 

自小家教重惜物 習建築愛天地人

 
黃局長土生土長,小時候住在唐樓的板間房,後來有幸抽到位於慈雲山的廉租屋,成功「上樓」。他記得,家裏可以看到獅子山與飛鵝山,喜歡望日出、日落、雲海和舊啟德機場。後山成為了他小時候的天地,喜歡跟大自然接觸。中學暑假時,因為姐姐是社工的關係,他去李鄭屋邨社區中心做義工,參與領袖訓練班,令他可以接觸到社會不同階層,是個很好的歷程。
 
黃局長有七兄弟姊妹,父母給予自由空間,養成獨立能力。然而,母親自小灌輸珍惜食物的觀念,碗裏不可剩下一粒米飯,種下了環保的理念。黃局長於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中學畢業後,希望修讀與環境科學相關的學科,同時可以關心社會文化,自己也喜歡設計和創作,所以入讀了香港大學的建築系。他特別嚮往「民居建築」,成為第一批參觀和研究客家土樓的香港建築學者。他強調,唸建築並非只須繪畫技巧,設計是要考慮到多個不同因素,要拆解許多複雜與矛盾,以至要解決經濟、社會和環保的訴求,而他更關心的是居住環境和文化的關係。
 
黃局長唸大學時,社會並不着重溫室效應等環保議題,但他已十分關注「天地人」的意念。大學畢業後,他加入一家強調創意的建築公司,經比賽參與香港首個環保屋邨的設計。他取得建築牌照不久,就獲委以重任,擔任該項目建築師,是很難得的機遇。由於當時在香港難以全面了解環保的議題,黃局長幾年後最終辭職,到加拿大 UBC 深造研究,成為人生一個關鍵決定。他憶述,這次經歷不但令他在學術上有新視野,同時也了解外地生活的文化和環保措施等;時至今日,他仍對照香港與西方的環境,比較當中的優劣。

 

領導應由心出發 化解矛盾善溝通

 
黃局長深造兩年後,本着「生於斯長於斯」之心回港繼續推廣環保建築。他希望不但做環境建築設計,而且優化世界。因此,他幫助政府做計畫研究,修改政策或法規,後來推動建築師學會成立環保委員會,自己更當上主席一職,冀望集眾人之力,一起改善香港環境。
 
由年輕領袖至局長,他本着三個原則:第一是由心出發,深信目標對人生,以至社會和世界均有意義;第二是了解學海無涯,需要不斷進修才追得上。第三是追求目標時感到開心,做事時自然水到渠成。他特別指出,領導以至團隊合作,均須知識為本。大型項目要平衡許多持份者的複雜與矛盾,基於專業的環保客觀基礎,進行談論。對此,他會舉辦一些非正式的工作坊,就不同環保議題作面對面的溝通交流。
 
由於環境大多涉及遠景,黃局長會先做長遠藍圖,訂立大方向。他指出大方向涉及的爭拗比較少,牽涉利益等細節則要個別處理。他指出,製作藍圖是為了大家有客觀、科學的資訊作為基礎,於空氣、節能、回收減廢和綠色建築等議題較易達成共識。
 
香港愈來愈多年輕人關注可持續發展與環境,黃局長指出這是大勢所趨,而氣候變化的問題亦刻不容緩。他提到由於人口增加,每年人均對地球生態承載力開始超支,如果全球人類維持香港人般的生活方式,就必須有兩個多地球的資源。他認為如何知而後行,是環保於香港的最大挑戰,因此需要年輕人響應,作出減碳行動。他慨歎,香港使用的大部分產品都並非由本地設計和生產,難以介入其生產鏈。然而,他特別提到香港的廚餘量是其他亞洲先進城市的兩倍,有2/3來自家庭,故香港人必須改變生活方式。
 
對於共享資源的問題,黃局長認為,香港人口密集及住屋相對比較細小,比較習慣共享交通工具和休憩設施,而在建築上使用的能源也較歐美為低,所以在共享及生態足印的角度上做得不錯,但還須努力。
 
宏觀而言,他認為,中美兩國各自佔了差不多1/3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是今年底巴黎世界氣候變化大會的關鍵,對達成共識的機會抱保守樂觀。
 

追求目標感開心 望青年更多醒覺

 
黃局長點播了原為建築師的關正傑主唱的《大地恩情》,指出我們必須承認生活的所有資源,都來自於「大地恩情」,所以需要明白這個大地是有限制的,就算科技有多先進,但如全球人口膨脹,加上欲望無限擴張,生態上難免超支。
 
黃局長分享了其 UBC 老師 William Rees 教授所著的《生態足印》(Our Ecological Footprint)。他指出這本書對其影響甚大,他提出環保一定要有量化數據,並將地球整體的資源與人均對環境的影響之間的量化關係,作出比較。這樣的做法,可讓大家心中有把尺,各自量度,一同反思,如減少用電或廚餘量一半,最終做到移風易俗。
 
為了吸引年輕人參與環保生活與綠色消費,環保局特地構思了「大嘥鬼」的造型,希望可以比較入世的方式,以減少佔了堆填區四成的廚餘相關廢物。他提到,「大嘥鬼」將於夏天化身為「慳神」,宣傳省電和節能。他自己身體力行,電費單會電郵給全家人看,並有些「家規」,如大廳從來不開空調,睡房高於攝氏28度才開、也會做分類廢物回收。
 
黃局長在生活上對物質的追求較簡單,認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將自己的環保理念推而廣之,造福這一代,甚至下一代。他會依從藍圖的目標、時間表和路綫圖,逐步推展。能夠看到進度成果,就是他快樂開心之道。何校長補充,目前已沒有多大空間拖延改變,希望年輕人可有更多醒覺,多些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何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