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斐森校長:香港大學國際化的外在層面

我們必須要明白院校對於社會的道德影響力,並回應社會正在出現的問題。

編按:2014年10月22日,灼見名家傳媒舉辦香港十大校長教育論壇暨開幕典禮,邀請香港10家大專院校的校長共聚一堂,探討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議題。以下為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教授在論壇上的發言摘要:

世界上很多地區,特別是我最熟知的英國,或者歐洲和北美等地,都關注中國的未來,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及其蘊藏的經濟實力。不同國家的人都想與中國打交道,所以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美國、加拿大、歐洲的大學與內地頂尖大學商討成立校園,建立聯繫,組織學生或學院間的交流。目前香港仍然比其他地區擁有優勢,但這個優勢其實已是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必須抓緊機會,盡力發揮香港與中國連接優越位置,但同時不能忘記與世界其他地方合作的機會。

在英語中有一句諺語說:「當你看着半杯水時,你可以覺得它是半杯滿,也可以覺得它是半杯空」,我是把它看成半杯滿,所以我總是非常樂觀。我認為在與內地或其他亞洲地區合作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威脅和困難是無法避免的,但是絕不能讓這些威脅和困難影響我們把握當前的機會。香港尚有相當可觀的潛力,但最大的挑戰是我們如何實現這些機會。

香港的大專院校如何保持國際競爭力?我認為國際化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在及外在。內在是指教職員及學生的國際化,香港大學已經很國際化,超過50%的教授為非本地人士、擁有大量國際學生以及與世界過百家大學有聯繫等,這都顯示我們有國際化的內在元素。

但我們應更多的討論國際化的外在層面,即是我們應如何保持甚至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有三點是需要做的:首先,大學應以一個整體而非個別院校去行動,加強院校之間的互補,共同面對大家的弱點,其中一項是改善與工業界的聯繫,尤其在研究應用可以多合作,這會比各院校獨自進行更有效率。

第二,我們必須要明白院校對於社會的道德影響力,並回應社會正在出現的問題。大學對社會有道德上的義務,應該思考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大學提供的教育機會,或透過應用研究改善環境及可持續性,將會影響到社會中個體的生活。堅守學術自由正是其中一個提高大學研究影響力的因素,歷史上很多重要的研究都是來自充分的學術自由。

第三,香港的大專院校應要具備國際視野,更着重培養全球公民,為世界培養人才,而非只為本地或中國內地訓練大學生。良好的語言技巧是培養國際公民的關鍵。早前我去內地桂林參與一個會議,與會者有中國人、德國人、印度人,但他們都是使用英語溝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都在使用同一語言在溝通,這令我感到十分驚訝。因此我們都期望學生有一定水平的語言能力,如果學好英文、中文和西班牙文,便可以在世界暢通無阻,所以我們有需要加強語言方面培養,讓學生成為全球公民。

香港大專院校目前的挑戰在於維持甚至改善其國際地位,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代裏,尤其近年的中國變化很大,我們必須加快腳步追上。我們已經擁有優秀的教職員和學生,又有充足的政府資助及良好的經濟環境,加上有國際聲譽,很多知名院校都希望互相合作,我們要把這些元素加以整合發揮,為香港創建未來。

答問環節

問:為什麼香港三間大學(港大、中大及科大)的世界排名不能打入前20強?

答:我們已經預料到會有關於大學排名的問題,剛才也有幾位校長作出了回應。香港的大學在近一次的世界排名中都呈現下滑的趨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校的評比機制、項目及權重的變化。我所理解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不在世界前20?為什麼我們不能比之前做得更好?我認為這需要時間。世界排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研成就。香港大學擁有令人驕傲的一百多年歷史,然而世界頂尖的學府例如劍橋大學,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了。世界排名的上升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劍橋大學擁有那麼高的世界排名不是因為其在今年、去年、過去十年乃至百年所作出的貢獻和獲得的成就,而是其長期以來的積澱與傳承。所以我認為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當然我理解人們的急切盼望,他們希望香港做到最好,我也認同香港擁有成為教育領域頂尖的必備條件。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