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已於2017年2月12日舉行記者會,建議將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士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以及戲棚搭建技藝等十個項目,推薦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會進行公眾諮詢收集市民意見。諮詢為期三個月,至2017年5月11日止。代表作名錄建議項目、有關詳情和意見表,已上載非遺辦事處網頁(www.lcsd.gov.hk/ICHO),歡迎市民提出意見或提供資料。當日後建立了香港代表作名錄之後,港府亦會繼續徵詢非遺諮委會的意見,在香港代表作名錄中揀選適當的項目,在國家文化部再發出邀請時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本港負責相關工作的非遺辦事處正積極加強與本地教育、社區和有關傳承團體及人士的合作,舉辦不同類型的教育推廣活動,以提升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重視,並推動市民共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康文署亦已利用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及資源中心,舉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展覽,以及配套的教育及推廣活動——例如講座、研討會、工作坊、傳承人示範和國際會議等;並附設資料室,讓學生和市民查閱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筆者去年9月提早退休,離開了服務28載的中學,回首過去,最榮幸的是在2010年開創了全校參與跨科組的「以區為本——長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圖一),此課程不單止為筆者帶來了個人第二項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嘉許,成為2013/14年度第十屆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選舉課程領導範疇的全港唯一獲獎中學老師(圖二);至2015年5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15)》(圖三),更將相關課程收錄在關注案例之中,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保護與傳承教育實踐中的典型」。
夫子廟會 傳承傳統文化
筆者雖然離開原有崗位,但仍然擔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推廣方面依然繼續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去年10月底,筆者獲本港一所非牟利及慈善文化機構「夫子會」的邀請,在享受退休生活之餘,擔任教育項目總監一職,負責策劃推動中華文化的教育項目,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更是本人的主要工作。受任以來,除促成長洲鄉事委員會申請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出版《長洲廟宇實錄》一書(圖四),更接待廣州非遺辦人員到港考察及交流,現正亦正在撰寫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項目的計劃。今年3月4至5日,「夫子會」將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第六屆國際華服節暨第八屆夫子廟會」(圖五),歡迎全港市民及遊客前來認識中式華服及廟會文化。
筆者早前獲邀在本年5月前往台灣參與「2017亞太無形文化資產國際論壇」,發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教學個案,是繼2013年12月「兩岸三地中小學名校長高峰論壇」及2014年11月的「港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會」(圖六)後的跨地域分享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代遺產代表作公告》的實施指南中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國務院亦曾發出「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呼籲「教育部門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畫,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筆者寄望民政事務局及教育局能夠衷誠合作,共同探討在香港中、小學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各項跟中國傳統文明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