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差異 非你死我活之勢

香港是一個兩方文化融和很好的例子,但能否繼續發展下去,就得尋找激發港人創新的力量。

承接上文:〈香港是一場不斷進行的文化融爐實驗〉

「迫切需要往往是創新動力之源。」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柏拉圖(Plato)

筆者多次重申,探討香港未來的去向,例如繼續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均離不開文化因素。而香港的文化基因融合了中華和西方文化,尤其在今日的全球政治格局下,我們需要先理解這兩種文化的歷史,才能走出新局。筆者可期望藉本文總結一下這系列文章。

反思中華文化的根源

早前筆者曾指出,中華文化猶如一艘「鐵達尼號」,在百多年前的五四運動上撞到冰川,甚至有陸沉之虞。這個危機源於兩方面,一是西方文化十分強大,有其過人之處;二是中國人對自家文化的信心和了解不足。

筆者認為,中華文化的根源就是伏羲、《易經》和《道德經》,相信沒有人會質疑這些經典的地位,但今人所談的中華文化,當中又有多少內涵與之相關?儒家思想在中國盛行了2000多年,毋疑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但又能否完全代表悠長的中華文化?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便與王權統治形成千絲萬縷的關係,跟孔子提倡的思想還有多大關係成疑。這種種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西方文化 是挑戰也是機遇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是否一股「不是你死便是我活」的文化威脅和挑戰?值得留意的是,中華民族過去數千年來, 都有吸納及融和外來文化的能力。以佛學為例,它源自印度,但中國幫助印度保存了佛學,也將之融入自身文化,令儒、釋、道成為中華文化三大支柱。與其視西方文化為挑戰,不如視之為中華文化一個更新的契機?這在在都是一些深奧、尚未被完滿解答的問題。

香港是一個兩方文化融和很好的例子,但能否繼續發展下去,就得尋找激發港人創新的力量。上文指出,香港一向以務實的態度看待中西文化,沒有什麼意識型態包袱,純粹根據實際環境和需要選擇、取捨不同的文化特質,足以令孫中山先生內心深處建立起十分頑強、誓要改革中國的信念,提出「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縱使「推翻滿清」在當年是那麼痴人說夢的想法。

筆者相信,文首引用柏拉圖的一句,是深具洞察力的。

「香港傳奇的未來」系列 26

聯繫作者:[email protected]

古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