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課程發展署2014年指出:
自主學習為一籃子的概念,包括自我調整學習、自學及獨立學習等。自主學習大致上包括以下的特點和能力:學習者的控制及自我管理、學習者的反思、個人自主的環境,及自學的誘因和傾向(Tendency of self-learning);如在學校學習環境以外,對學習的持續追求。每個概念都有其重點及特徵,通過建立能力意識及動機,以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個別學生可自發設計及負責自己的學習經歷,不同年齡的學生也能透過不同渠道,選擇、管理、評估其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
教育局在2003年《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指引》指出要處理學生學習差異,在資優培訓中可引入自主學習。
Betts 的自主學習課程模式是專為資優學生設計的教學模式,目的在於針對這些學生在認知、社交、情意等各方面的需要去培育他們自學的態度與技能。
自主學習模式共有五個環節,包括:
- 學習導引(orientation)該環節的內容包括介紹何謂「資優」、協助學生自我認識、建立團隊及自主學習,簡介課程及學員責任。
- 個人發展(personal development)內容有學習技能、自我認識 (進階)、人際關係技巧及職業發展。
- 充實活動(enrichment activities)內容有探索性活動、「迷你」研究、文化活動、社會服務及探險之旅。
- 研討會(seminars)研討會的主題環繞五個類別,計有:爭議性主題、與將來或新潮流有關的課題、疑難問題、尖端知識和一般興趣。
- 深入研究(in-depth study)這是最具挑戰性的層次,學生須應用以往所學知識與技能和歸納課程內的學習經歷,選取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作深入及獨立研究。(教育局 《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指引》)
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習者的一個學習模式,校本資優計劃應以全體學生皆為資優作最終目標。部分較進取的學校早於2006年在中文大學的支援下開始元認知教學策略培訓,並發展校本的學生培訓政策。筆者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時曾參與有關元認知的校本培訓,參與的中、小學對元認知的學習有不同的理解,在推行時亦有不同的效果。
自主學習的實施
部分小學以「願意學」和「能夠學」為主要元素,背後的假設是學生願意學習,再通過掌握不同的學習策略,依從教師所設計多元化預習安排進行學習,學生以自選學習範疇、自訂研習題目、自主學習模式,並以自決方式表達學習效果。亦有小學提出「三高課堂」:高動機、高參與度及高自主性為推行策略,讓學生通過預習、展示和反饋進行自主學習。亦有學校以培養學生的「三自文化」:
自律──培養積極負責態度;
自主──掌握有效學習技巧;
自發──激發進取學習動機,並教授元認知學習策略,如:開聲思維、概念圖、思維日誌、KWL(知道、想知道、學到)、錯誤分析、自我提問及反思技巧等。
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積極負責的學習態度,讓學生養成寫齊手冊、做齊功課、帶齊課本用品、留意自己的學習;到中年級則教導學童掌握有效學習技巧,培養學童對學習的反思,讓學童通過反思日誌在學習上作自我監控;高年級則着重學童對時間的管理、對學習優次的選擇、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及按計劃進行學習。
有中學以「三學」推行自主學習:
自學──學生於課堂前自我預習,完成相關「導學案」的預習部分;
互學──小組內學生討論;
共學──各組匯報,學生聆聽同學的發言,提出意見。
老師則於課前作出導學,並於課堂上就學生的討論作點撥及回饋。目的在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技巧,提升學生的自我要求:自醒、自勵、自控,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滿足感。亦有中學以「導學案」作為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策略。學科老師按課題設計學習單元的框架,學習目標與要求均列明在導學案上,以便學生有方向地備課。導學案以A.S.K.(Attitude態度、Skill技巧、Knowledge知識)為核心,學生須在課堂前完成備課,然後在課堂上展示備課所得,並與同學討論切磋,提出疑問或補充更正。
自主學習的困局
自主學習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動力,即是學習動機;一是能力,即是學習方法。香港教育關注的只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考試主導的催動下,教師和學生為了應付沉重的課程,沒空間讓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從不同的學習研究報告中指出,香港學生由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成績下降,表現出顯著的學習挫敗感,年級愈高問題愈嚴重,學習動機的下降亦愈明顯。統計數字指出,學生的學習情況、自我觀和學校生活情況等各項平均值都隨學生年級的增高而降低。教育界應考慮有何策略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從好奇帶出學習興趣,建立個人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生對學習的信念,以期達致培訓人才的教育目標。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