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四十不惑

同學會慶祝40周年的慶典在大學四家新書院宿舍的禮堂舉行,讓會員有機會重回母校。當日出席的嘉賓有不少耳熟能詳的名字:楊紫芝教授、梁錦松、葉劉淑儀、麥齊光、馮可強、朱裕倫、程翔以及歷任會長、幹事等,甚至從上海飛來的同學會獎學金得主朱穎律師。大家不停地翻看同學會40周年的新書,尋找一個個當年風華正茂的熟悉面孔,細味一段段珍貴的歷史片段,久久不願離去。
封面圖片:1976年大學畢業同學會正式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圖片)
 
香港大學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校友組織之一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7月9日慶祝成立40周年,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聚會暨新書發布會,饒有意義。《我們的香港 我們的同學會》作為一本試版書,輯錄了不少珍貴資料和圖片,特別是創會人士的親身分享,彌足珍貴。我有幸成為作者的一分子,本文談談我和同學會的因緣。
 
紀念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的試版新書。
紀念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的試版新書。
 

同學會創立至今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創立於1976年,那是一個獨特的年份,中國大陸發生了幾件世界關注的大事:三位舉足輕重的國家領導人先後逝世、天安門事件、文革結束、四人幫倒台、唐山大地震等,都牽動着香港人的心。一群70年代初在港大念書的學生,關心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特別是1973年畢業的一批校友,離開校園後仍然經常在工餘聚首一堂,討論國家和香港大事。這批熱心校友於1976年成立大學畢業同學會,由於當時港大已經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校友會,所以同學會不能冠以港大之名稱,直至90年代末才得以正名。80年代初香港的前途談判和《基本法》的制訂,有更廣闊的舞台讓同學會施展抱負。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許家屯來港不久的一次重要演講,就是在1984年同學會九周年的聚餐上發表的。
 
同學會的另一項創舉是成立香港研究獎學金,每年資助幾位內地學者來港學習考察,促進中港兩地的學術交流,得到香港大學兩任校長黃麗松和王賡武的支持。我有緣與幾位獎學金得主在90年代認識,至今仍然保持聯繫。2008年趁同學會組團到北京參觀奧運會,我們在中國人民大學辦了一次團聚交流,多位來自中國各地的獎學金得主共聚一堂,很多已經是各個領域的學術精英了。
 
踏入千禧年,同學會的多位創會元老全心投入教育事業,2000年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為了響應特區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基金於2002年創辦了港大同學會小學,大受歡迎;2006年再接再厲開辦港大同學會書院,中小學一條龍銜接,成為香港直接資助學校的新進,成績斐然,去年在中學文憑試出了兩位狀元。
 

憶四年會長任期經歷

 
我80年代末畢業時,只知道有港大校友會,對當時仍然稱為大學畢業同學會比較陌生。後來有內地學者約我訪問,分享香港大學的學生自治經驗時,我才知道同學會有這個獎學金計劃。90年代我在《信報》工作,認識了好幾位同學會獎學金得主,甚至成為我的作者,香港的短暫研究機會,讓他們回國後大有發揮機會。後來有幾位到了深圳、廣州、上海發展,事業有成,都對同學會很感恩,覺得那個難得機遇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由於我在報社工作多年,加上9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念碩士,除了採訪港大的人與事,平時很少機會參加同學會的活動,遑論加入它們的組織。直至2003年我參與港大畢業生議會的常務委員會委員選舉,才知道同學會的份量。當年應同屆同學的邀請參選,沒想到競爭那麼激烈,七個名額有十人競逐,兩個校友組織都精英盡出。由於畢業生議會的選舉採用聯票制度,即是投票人可以投超過一位候選人的票,這個制度對獨立候選人十分不利。當時我是以一人之力與兩大校友會競逐,很多人對我的選情都不看好。當時我抱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去競選,一票一票的爭取,得到不少海內外校友和校內老師的支持,拿到700多票,但最後始終不敵兩大校友陣營的聯票策略,以個人最高票落敗。
 
同學會有熟悉我的幹事知道我有興趣參與校政,便主動邀請我參加幹事會,2004年我正式成為港大畢業同學會時事幹事,負責邀請講者,為會員安排講座活動。2006年同學會慶祝30周年,需要邀請一位具份量的演講嘉賓,作為周年晚宴的亮點。幹事會一致推薦邀請我的《信報》上司曹仁超先生,談香港30年的變化,他的演講十分精彩,令人激賞。出席的嘉賓有歷屆幹事和資深會員,不少是政商學界赫赫有名的人士,反映出同學會的社會地位。我更協助編輯一本30周年紀念特刊,刊載不少珍貴訪問和文稿照片,也為同學會的歷史資料做了一點整理工夫。同年底幹事會改選,我獲推選為新一屆會長,有機會服務這個富使命感的組織,是個人的很大榮耀。
 
在四年的會長任期中,我充分利用多年積累的人際網絡,為同學會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演講會。由於大家都忙於工作,一般都是舉辦晚餐會,邀請名人談政治,談投資,談經濟,談文化,多姿多彩。每年一度的周年晚宴更是會員難得聚首一堂的盛事,幹事們都積極投入。我曾經邀請體操王子李寧擔任演講嘉賓,與他對談,他風趣幽默的分享為嘉賓帶來驚喜。我落任之後仍然擔任同學會的顧問,好幾屆的周年晚宴我都幫忙邀請重量級講者。幾年前白先勇教授破例在炎炎夏日來港擔任主講嘉賓,光是晚宴前的新書簽名會便花了兩個小時,可見他受歡迎的程度。當晚大家聽白教授談中華文化的復興,都被他的熱情感染。
 
任內我也積極參與香港大學的校政工作。2003年我落敗畢業生議會的選舉後獲主席邀請加入,再經過選舉成為委員。透過委員會互選,可以成為校董會成員,我也有幸獲選。2007年有擔任校董的同學會幹事提名我參選校董會兩個加入校務委員會的名額,由於當年只有我與梁智鴻醫生參選,自動當選。從此我有機會參加母校的最高決策組織,大開眼界。下一篇文章我會談談九年校委生涯的體會。
 

珍貴的歷史片段

 
同學會慶祝40周年的慶典在大學四家新書院宿舍的禮堂舉行,讓會員有機會重回母校。當日出席的嘉賓有不少耳熟能詳的名字:楊紫芝教授、梁錦松、葉劉淑儀、麥齊光、馮可強、朱裕倫、程翔以及歷任會長、幹事等,甚至從上海飛來的同學會獎學金得主朱穎律師。大家不停地翻看同學會40周年的新書,尋找一個個當年風華正茂的熟悉面孔,細味一段段珍貴的歷史片段,久久不願離去。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歷任幹事與港大代表及嘉賓合影。(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圖片)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歷任幹事與港大代表及嘉賓合影。(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圖片)

文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