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現拐點,中小學界受衝擊

新學年中小學開班情況和收生人數不升反跌,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轉折,原因眾說紛紜,有人歸咎於社會事件導致的移民潮,有人認為因疫情肆虐令跨境生卻步。

踏入新學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適齡入學人口大幅下降,令中小學可能面對新一輪的「縮班殺校」危機。據教育局立法會文件,本學年6歲學齡人口本應增加3500人至約5.9萬人,之後才從見頂回落;而12歲學齡人口則理應在本學年上升2200人至約6.6萬人,往後數年還是持續增加,是為中學學界的收生黃金時期。

中小學面臨「縮班殺校」危機

然而,新學年中小學開班情況和收生人數不升反跌。日前教育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更預計未來適齡入學人口將會持續下跌,未來八年本港六歲學齡人口將由58500降至50000名,而12歲適齡人口則由2024年的69500名持續下跌至2029年60100名,跌幅更可能比原先估計大。

其實,早在7月中小學派位結果公布之後,學界已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待9月初教育局點算人數之後,進一步肯定了人口下降的趨勢。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轉折,原因眾說紛紜,有人歸咎於社會事件導致的移民潮,有人認為因疫情肆虐令跨境生卻步。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20年有49900人移出香港,當中有部份可能是移民外國,也有部份可能是返回內地。值得注意的是,在雙程證配額下,每年應有大約54750的新來港人士,但去年就只有11000人持單程證移入香港,致使香港2021年「淨移出」人口多達到約39000人。

香港人口數字出現「拐點」

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口在2020年出現了死亡交叉,即人口出現「淨減少」的現象,出生人數為43100人,死亡人數為49800人,人口自然減少6700人,是為香港有官方統計數字以來,第一次死亡人數多於出生人數,當中可能跟「不婚不育」、「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等風氣影響,背後則是傳統家庭觀念瓦解、個人主義興起、社會經濟轉型、生活壓力高企等一系列複雜的因素所致。

換言之,所謂移民潮和跨境生只是過渡性和短時期的因素,而香港人口數字出現「拐點」才是結構性和長遠性的問題。 以下是整理自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字:

統計期間 活產嬰兒數目 其配偶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其配偶為非香港永久性居民
2001 48219 7190 620
2002 48209 7256 1250
2003 46965 7965 2070
2004 49796 8896 4102
2005 57098 9879 9273
2006 65626 9438 16044
2007 70875 7989 18816
2008 78822 7228 25 269
2009 82095 6213 29 766
2010 88584 6169 32 653
2011 95451 6110 35 736
2012 91558 4698 26 715
2013 57084 4670 790
2014 62305 5179 823
2015 59878 4775 775
2016 60856 4370 606
2017 56548 3826 502
2018 53716 3549 434
2019 52 856 3343 393
2020 43100 * *
*數字仍未公佈

從以上出生人口數據可見,教育局長指香港學童數目出現結構性而非過渡性的下跌,實在所言非虛。自2012年前特首梁振英停止雙非孕婦政策後,香港出生人口已由91558大跌至57084。撇開雙非孕婦的因素,香港本地出生人口自2016年起逐步下跌,在2020年更是創新低的43100,比2003年沙氏時期的46965還要少約3000,堪稱「低處未算低」。

以長遠眼光做全盤規劃

面對即將來臨的人口危機,教育局表示將以身作則,考慮停辦長期收生不足的官立學校,或將位處學位過剩地區的學校跨區重置;又與一些辦學團體商討,逐步停辦學位過剩地區的學校。然而,根據以往的經驗,相關措施對教師跨校流動和應對學額過剩方面的成效非常有限。

面對日益嚴重的人口下跌危機,當局在開班標準上應有所調整,調整一刀切的「殺校」政策;為收生不足而縮班的學校做好預警機制和支援安排,保障學童的利益,並容許保留超額教師,將「過剩資源」用於推行小班教學。

長遠而言,教育當局應以長遠的眼光,為中小學學位問題作全盤的規劃,以應對新生人口波動而帶來巨大衝擊,與各持分者密切溝通,集思廣益,從重整校網、中小學一條龍、全面小班教學、招收大灣區學生等多方面入手,拆除人口問題埋下計時炸彈。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