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算是新亞書院第二代學生,剛好是成立香港中文大學之時入學,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實。中大成立後,原來的新亞人仍在主管校政,而新入學如我輩大都沒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可以説是過渡期的一代。
推崇中國傳統文化是宗旨
首先,新亞書院創立者是毫無疑問是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有關論述見諸錢先生等學者的著作。
在經濟學方面,張丕介先生留學德國,主張自由經濟,但不是完全支持市場經濟。他是土地改革專家,知道中國經濟主要的問題是土地問題。在國民黨敗退台灣前曾得到蔣經國支持,在江西試驗土改,後來台灣的土改得到很大的成功,就是基於張先生的主張,特點是沒有使用階級鬥爭的辦法,而是經過「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最後達致「耕者有其田」的目標。唐君毅先生從哲學角度論述。此外還有哲學、歷史的牟宗三,牟潤孫,王徳昭,全漢昇等諸先生。他們主要都不是反共。作為學者,都有不同觀點。後來他們不少也肯定中共的成就。
創辦者心懷民族不群不黨
新亞另一個理念是以中國優秀文化尋找中國現代化的道路,甚至建立新的亞洲。不能把新亞的辦學理念定位為「反共」或台灣當局的「反攻大陸」。他們對中共否定中國文化不能苟同,同樣也看到國民黨的腐敗。那就是他們留在香港,為傳承中國人文化,建立民主國家而留港辦學的緣故。這一批知識份子被冠為「第三種人」。他們出版雜誌,例如徐復觀與張丕介的《祖國》雜誌等等。
應該説他們是一班不群不黨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心懷中華民族,絶無另立政權之心。
1964年中大成立一年,新亞成為香港政府資助的學院,因為英國已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因此不能懸掛青天白日旗。錢先生因而辭任校長。我初入學,隨學長去沙田村屋拜訪他,希望能夠挽留他,但是不成功。他在新亞周會上語重心長勉勵學生要做一個發揚中華文化的人,其後去了台灣。但是,錢先生仍經常回來新亞,這是後話。
新亞學弟竟然把錢唐張等先生抬出來作為主張「港獨」的根據,實在謬以千里!
原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