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 制怒為上

中華醫學認為,「肝主謀慮」,「肝主怒」。人情緒激動,憤慨惱怒,常可導致頭昏腦脹,心悸意亂,甚至手足抖震,氣血偏頗。故善養生者,抑制憤怒而養肝。

連續幾篇談高血壓病,都與「肝」有關。因肝風內動,可使情志不暢,氣鬱滯結而不調達,因而產生頭昏目眩,煩燥易怒的症狀。

百病皆因憤怒起

宋‧岳飛《滿江紅》詞云:「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這首詞慷慨激昂,壯志凌雲,義憤填膺,氣節衝霄,乃以「怒」始之,這怒鮮明而生動地表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中,「精忠報國」的岳飛形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云:「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衝冠。」這敍述,呈現了藺相如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威懾秦王,完璧歸趙,乃以「怒」終之。這怒,有理有節地表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中精忠愛國的「相國」藺相如。《孫子‧作戰》云:「故殺敵者,怒也。」宋‧蘇洵曰:「士以義怒可與百戰」。可見,怒可以激發人的憤慨情懷,可以點燃人的義憤烈火。

但,怒可傷心,神可釀疾,病可亂氣、血。故,養生之道,宜制怒為上。如《呂氏春秋‧情欲》云:「百病怒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導致公瑾英年早逝。人生七情,以怒為患;人生七傷,「大怒傷肝」。人欲壽,戒怒為要。

中華醫學認為,「肝主謀慮」,「肝主怒」。人情緒激動,憤慨惱怒,常可導致頭昏腦脹,心悸意亂,甚至手足抖震,氣血偏頗。怒極則可出現目赤眼紅,狂躁不安,胸肋悶痛,神志錯亂等。故而,善養生者,抑制憤怒而養肝,《養老奉親書》云:「莫嗔怒,養肝氣。」

肝氣鬱滯脅肋痛

中華醫學認為,「肝主藏血」。營血屬陰,肝陰主血液、陰液,肝陰與肝陽協調相生,則濡養生機而促進健康。衛氣屬陽,肝陽主升發疏泄,肝陽與肝陰平衡和協,則滋調肌體而維持健康。

中醫理論認為,肝與五行相配,乃屬木,木生火,肝火上炎,多表現躁急易怒,在目紅赤。《靈樞‧脈度》云:「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

肝以目為穴(又稱「肝開竅於目」),故肝陽亢盛,目多乾澀,視物不清,且生眵流淚,紅腫刺痛。肝氣鬱滯,失於疏泄,則多引致脅肋疼痛、小便不利、水腫、腹水等。《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臟所惡,肝惡風。」《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乃風木之臟,肝風邪盛,常可引發肢體麻木,皮膚搔癢,筋攣中風等。肝乃「陰常不足,陽常有餘」之經脈,而肝陰不足,往往釀成肝陽上亢,從而引發頭暈、頭痛、目乾、夜盲、高血壓等。肝風內動,則多表現神志恍惚,心悸怔忡、中風失語(及高血壓、腦卒中病)等。肝氣橫逆犯胃,肝氣鬱滯脅肋,多可出現食慾不振、噯氣吞酸、脅肋串痛(及胃炎、肝炎、肝硬化病 )等。《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氣鬱結不舒則易怒,怒則傷肝而致病,病邪侵肝,惡血於內,肝疾之患,則釀成矣。

下期將談談疏肝理氣的方劑,敬請留意。

朱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