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約了幾位仍然在教育前線工作的同工茶敍,談起新學年的期盼,大家不約而同指出兩點:
(一)付出能有回報,別再被迫不務正業,能真真正正為下一代幹點實事。
(二)校園內安全寧靜,外界尊重教師的專業判斷及領導,不要妄圖把大聲公的噪音向校園廣播,干擾學校正常運作。
校園寧靜從今不再?
談論間大家說了一些擔憂,及一些埋怨。
首先,由國教事件開始(或許更前),社會大眾打着知情權、問責、公眾利益等旗號,插手校內教師教育專業範疇的事項,例如小息時間的長短,家課的內容,甚至暑期作業呈交日期等事項(編按:早前網上流傳一所中學要求學生於暑假結束前提交暑期作業,引起網民熱議。),而部分教育工作者又為了滿足傳媒的鎂光燈,有意無意的附和着所謂「諸事理」的大眾口味,令老師又要開會、又要回應,疲於奔命。
其次,有些所謂校友關注組、家長關注組,不但關心自己學校的有關事項,也與鄰校的人士串連起來,組成糾察隊、監察組,對立法會議員的監督減少了,對學校事務的監管卻熱衷起來,潮流口味的轉變也令學校承受壓力大增。
最後,也許是全球化地球村這個議題深入民心,大家事事關懷,市民對其他人的事務熱心起來,可以理解,但這種昨天衝擊政府總部、立法會,今日衝擊港大校委會,明天鼓勵中學生罷課等事項,怎樣轉化為正面的建設力量?
說到這裏,大家都沉默起來。回到家裏,靜心一想,有幾點想與大家分享:
校園需要安全寧靜
嬰孩出生前在母體孕育,十月懷胎,大家都知道母親的飲食營養及心境對胎兒成長十分重要。倘若焦慮不安,不但會影響嬰兒成長,甚至增加流產的機遇率,這是一般常識。有些懷孕婦女,甚至需要辭掉工作,卧床靜養。
校園等於孕育青少年的母體,所以學校又有母校之稱,校內師生都需要安全寧靜的環境教學、生活、受教,除了家長,校外人士也要合力保護校園,協助下一代的成長。
政治不要影響學校
英治期間,一般港人都有政治冷感的傾向,回歸之後,社會上的政治活動漸趨頻繁,對學校生活的影響也立竿見影。青少年成長期間,或因思想、學養未趨成熟,在成年人照顧下學習,教師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應把政治取向在學生前凍結起來,不能灌輸。這種說法寫出來容易,實行起來有一定難度。例如最近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就有一些風波,簡單的說,當校長聲稱要在校園內保持政治中立,便有學生呼喊要把校園內蔣中正的雕像移走。
一葉知秋,老師的專業素養愈趨重要,要在校園內嚴守政治中立,老師需要更多的認知、培訓及智慧。
更強大的專業力量及組織
古語云:「聞戰鼓,思良將」。風雨中,我們期望有避雨亭,可惜的是,教育當局的領導層未能擔當指路明燈,教師群體往往孤軍作戰,至於以市場機制去管制教育專業的始作俑者,又豈會施援手?
我們期望教師、教育專業團體發揮力量,互相支援,發聲抗衡市場上的歪風、噪音,還校園寧靜安穩。
制定更務實及更具適應性的教育專業守則
時移世易,90年代制定的香港教育專業守則,應予檢討並作修訂。例如,老師在校園內甚至校園外的行為也應有一定規範,同時也提醒社會人士對教師專業應有的尊重。
學年的開始,是教育界一年的新開始,但願教師們摯誠的呼籲能有得一點回應。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