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惠英:如何在學前為孩子打好讀、寫中文的基礎

閱讀是需要培養小朋友的興趣、能力、習慣,以興趣為優先,小朋友的第一本書應該是故事書,而不是教科書。

編按:學齡前小朋友(三歲前)語言能力尚未成熟,很多事無法以語言來記錄,三歲後他們才可以用語言表達一個完整故事。不少香港小朋友覺得中文很困難,學校教他們用語法學習語文,如果他們用故事來學習句式,有了那麼多句式自然可以把故事寫出來。香港書展邀請青田教育中心創辦人韋惠英,分享如何幫助學齡前兒童的孩子打好讀、寫中文的基礎,本文為演講整理內容:

掌握兩文三語的能力

韋惠英:我們一向很重視母語教育,母語的發展時間表是聽、講、讀、寫。兩歲開始講故事,三歲開始閱讀故事,三歲後開始認字,四歲開始用字卡「寫」故事。我們用故事連結整個學習階段,而不是由字卡開始。

近年很多中產家庭讓小朋友先從英文開始學習,小朋友喜歡英文故事,而不喜歡看中文故事。在語言學習方面,起初學習中文比英文困難,到最後卻是中文比英文容易。小朋友日常與長輩溝通,或大人警告他們「小心過馬路」,下意識都會用中文,由此可見得母語的重要。因此我們希望小朋友先進行約半年的中文學習時間,再開始學習英文,這樣做自然就會學到兩文三語。

學習母語是由「聽」出發,嬰兒自出生聽媽媽唱誦兒歌,是語言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父母可以透過音樂和小朋友溝通。我推薦這本由李俞秀瞬(前教育學院音樂教育講師)編寫的《樂樂樂無窮》,此書以so fa mi為主音,家長可以在小朋友睡覺時,或是空閒時播放CD給小朋友聽,作為背景音樂協助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另一本推薦的是陳淑安著的《手指腳趾搖》,家長可以一邊和小朋友玩,一邊唱兒歌,例如在玩遊戲、換尿片時播放CD。唱兒歌有助小朋友聽、說的發展,而一首好的兒歌也有很多含意,例如透過《五隻小鳥在樹上》這首歌,小朋友可以學習到方位、數字及品德。我們希望小朋友從出生到上小學都可以聽這些兒歌,大人學會以後可以唱給他們聽。

學齡前語言發展進程

小朋友同樣喜歡繪本,有家長來跟我說,買了很多繪本給小朋友,但發覺小朋友沒能從中學到多少字詞、句子。原因在於繪本的主要構成是圖畫,作者為了展現豐富的故事而使用了比較複雜的句式,所以繪本的主要功能是作者和畫家透過圖畫講故事,傳遞信息,而不是識字。

不過為什麼要以三歲為分界線呢?主要因為小朋友三歲以前的語言能力尚未成熟,很多事無法以語言碼來記錄,三歲後他們大多可以用語言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包括開頭、經過、高潮和結果。大家小時候讀書都是先學字,然後詞語,再學句子,這是「正三角形閱讀」方法。這個方法的學習速度比較慢,因為小朋友要累積一定程度的字詞才能看書,但現在新的學習方法是「倒三角形閱讀」—–全語言學習,是先故事、後句子、字詞,把閱讀變成猜測的遊戲,小朋友不需要學懂所有字詞後才開始看書,而是透過上文下理推敲字詞的意思。傳統的全語言故事有《三隻小豬》,它的一個特點就是重複的故事情節和句式。

全語言閱讀先讓小朋友觀察封面和問問題,這環節很重要,是引導孩子運用已知的知識和經驗來猜測故事的發展。而且我們可以問孩子關於作者、畫家和出版社的名字,讓他們知道每本書都有作者、畫家和出版社,鼓勵他們日後自己創作(畫或寫)、「出版」故事。

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

家長講故事時,問小朋友問題,引導他們觀察圖畫來猜測故事的情節、發展和不懂的生字;跟小朋友講完故事之後,才讀故事給孩子聽,讀時教孩子用手指指著讀的字,習得認字和不跳讀的能力;朗讀故事後,玩認字卡、用字卡重排故事的遊戲;孩子都喜歡畫畫,鼓勵他們畫畫後,用字卡「寫」出自己的故事來。

全語言故事書的特點就是有重覆句式、圖畫提示和故事有轉折。重覆的故事情節有助小朋友習得句式,八歲之前兒童是不適宜學習語法。香港的小朋友為什麼上了小學就覺得中文很困難?因為小一、二就用語法來教語文,但如果他們是透過重複句式的故事來習得基本的句式,就能自然地寫句子和故事。因此,青田推動的不止是認識字詞,而是閱讀策略。《我自己會讀》、《我會讀》、《魔術盒》三個系列共216本書,作者都是以全語言方式寫成,孩子共認讀了1088個字,2149個詞。香港教育局要求小一學生識字508個,如果成人用這個讀故事、認字詞和句式,潛移默化的方法來教導小朋友,孩子在學齡前的識字量和猜測的能力便足夠應付小一程度的閱讀材料了。

我們要令小朋友覺得看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Peakpx)
我們要令小朋友覺得看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Peakpx)

最近有家長反映,識字量多不但可以協助學習中文,對學習數學、常識等其他科目也有幫助,因為這些科目裏的字有可能比中文科的還要艱深。閱讀是需要培養小朋友的興趣、能力和習慣,以興趣為先。小朋友的第一本書應該是故事書,而不是教科書,教科書是以後的事,用來完成考試和測驗,所以我們更要在學齡前令小朋友覺得看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如何學習「寫」中文字?

關於寫字,漢字的認、讀和理解都不困難,但寫便難多了。例如「龜」字和「了」字,「龜」字容易認,「了」字容易寫,中國文字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此。「辦」、「辨」、「辯」、「辮」、「瓣」難認的原因,在於只有中間的部件不同,所以辨認中文字主要依靠視覺分析。而寫艱深的中文字則是需要把各個部件合併而成。

腦科醫生黃震遐教授透過視覺和口訣(即同時使用左右腦)歸納出21個「中文字母寫字口訣」來教小朋友學寫字:以動畫來訓練視覺,以口訣訓練聽覺,以打功夫配合大肌肉記憶,以書空、抄寫訓練小手肌的記憶。看、聽、口、手四者並用。黃教授的21個中文字母寫字口訣第一行是常見的「點橫豎撇提捺」,第二行是「十叉彎角尖」,第三行是「紐轉帽兜廠折」,第四行是「串口日目圍」。常聽說很多小朋友有讀寫障礙,但我發覺只有少數是真正的讀寫障礙患者,例如我們去年開辦兩個讀寫障礙班,發覺9名學生中,真正因天生障礙(有視覺空間認知、小手肌控制及手眼協調障礙)而有寫字困難的,只有一名5歲的幼童。中文字是視覺文字,眼部肌肉弱自然讓他們難以認字及寫字。例如「特」和「持」只差一撇,小朋友容易寫錯,但如果用口訣的話便不會出錯,因為「特」的第一個口訣(筆)是「撇」字,「持」字的第一個口訣(筆)是「拾」,又如「石」字和「右」字,「石」的口訣是「橫撇口」,「右」的口訣是「叉口」。中文字寫錯第一筆便錯了,但只要用口訣幫助記住筆劃就不會出錯。

我們常說很多小朋友有讀寫障礙,但只有少數是真正的讀寫障礙患者。(Peakpx)
我們常說很多小朋友有讀寫障礙,但只有少數是真正的讀寫障礙患者。(Peakpx)

問答環節

:除了學口訣,還可以如何學習閱讀理解?

韋惠英:閱讀理解青田有開班,主要是和小朋友一起讀《彩虹系列》故事,然後討論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並且要小朋友從中選一些詞語及句子作句。讀完每一段故事,就要找出那一段的主旨。這也是我不喜歡小三TSA(BCA)、公開試的原因。考公開試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試卷,老師就一定要教小朋友考試技巧,即是先看題目再找答案,這是走捷徑,是非常不好的教學方法。正確學習閱讀的方法應該是先看文章,再找主旨,然後回答問題。公開試非但影響了基礎教育,連教科書的編寫、校內測考及功課也受到影響,設計都普遍參照TSA(BCA)題型。香港學生中文能力滑落,是考試主導了教學。台灣及內地在小學階段都是沒有公開試的,初中升高中篩選試,教師才教考試技巧,但至少在之前的小學、初中的九年教育裡,學生都在學習正規的閱讀方法,奠定閱讀的基礎。

:口訣方法看起來很好,但小朋友是不是要能背每個字的口訣才能寫字?

韋惠英:不是,小朋友只是在最初的階段需要使用口訣,學會了自然不用口訣。例如,他們已經學會「點點提」是「三點水」,那就不用再說「點點提」,而是說「三點水」。我們不要求學生背口訣,在最後一堂會教家長如何用《中文字母寫字口訣》書和動畫,跟小朋友一起學寫生字。有一位媽媽心急要孩子及早學英文、普通話和簡體字,把兒子送去英基國際學校,直到一天小朋友不肯上學,因為他聽不懂老師的話。媽媽只好把他轉讀主流的幼稚園,但是他在離開英基前,只懂寫中文的一二三四五,很難追上課程,只好又把他轉讀Happy School,後來發覺他有輕微的讀寫障礙,來上「中文字母寫字口訣」班,他才學懂寫字。這個小朋友記性很好,一旦遇上不認識的字就會把動畫找出來看和聽口訣,當小朋友寫到字,告訴媽媽他可以寫到句子時,母子二人都很有成功感。

家長不用教小朋友筆劃,只要和他們一起看動畫、唸口訣,然後學寫字。由於小朋友認識的字少,所以透過動畫、口訣讓他們容易學會寫字、透過小組學習,引起他們閱讀和寫作的興趣;由此可以知道一個好的暑期班,可以重建兒童對學習中文的寫字、閱讀和寫作的興趣。

 

韋惠英簡介

美國Vanderbilt University George Peabody College圖書館管理學碩士。曾任公理書院中學教師、香港小童群益會圖書館程序幹事、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雙語出版董事。1992年創辦青田教育中心,青田教育基金會教學顧問。從事探索兒童中英語文閱讀的方法和出版工作。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