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香港興·再思中學學生會的建設作用

疫情後,學生領袖文化普遍散亂,傳承功能大大減少,團隊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學界應該藉此把危機轉為機會,重塑香港學生領袖的優良文化。

筆者在上文〈疫下時代的協作與團隊重塑〉討論教師疫下的團隊重塑時,提及到學校亦需要關心疫下學生領袖團隊成員的團隊重塑。疫情接近3個學年,筆者在協助學校進行領袖訓練或與一些教師交流時,發現不少學校的學生領袖團隊活動、文化、習慣,以至當中傳統由高年級學長姐傳承給學弟妹的各種技能都失傳起來。這種情況,對於新上任的學生團隊領袖無疑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

學生會容易偏離原有定位

習主席在七一提到:「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社會需要特別關心,準確地培育青年,讓他們參與建設香港和社會。在眾多學生領導團隊之中,筆者認為學生會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平台,讓學生學習如何在體系之中建設,並且推動環境的發展。故此,筆者也特別關心學生會近年的發展和傳承問題。

普遍學校都為學生會成員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教師盡量以輔助角色促進學生會成員為同學服務。然而,這類型學生主導較多的學生組織在欠缺傳承的情況下,難免效能出現倒退,功能和發展方向容易偏離學生會的原有定位,終至學生會的功能性和認受性受到威脅。

加上現今新世代學生對學生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學生共學和協作模式、全人發展時間比例的投入等與從前有着不同的理解,筆者憂心學生會這種具備教育功能,且能培育學生正面建設的平台將逐漸失去其功能。

3個建設學生會想法

對於學生會的未來,筆者最近被社福機構邀請以學生領袖培育專家的身份,參與籌組一項有關全港中學學生會的評估及發展項目。對於如何重塑中學的學生會,筆者大膽提出以下想法,期望凝聚更多有心校長和社會持份者共同為着青年如何投身建設美好香港作一探討。

1. 釐定一個具認受性的學生會評鑑標準

筆者認為學生會的組成除了需要得到同學的認受,學生會作為代表學校學生的重要組織。其表現亦應能夠得到學校和社會認同,以提升持份者對該校學生的肯定和信心,促進學生和社區的連繫。一個具認受性、具體細緻且具彈性的評鑑標準有助指導學生會成員的工作和目標定立,讓學生會成員可以自行透過評鑑標準審視內閣的服務表現,亦同時讓師生及社區持份者能夠以同一尺度評鑑學生會成員的表現,加以回饋。

2. 精準地培育學生會成員

學生會代表學生,學校一方面具有責任建設制度聆聽學生的聲音和想法,與學生共同思考如何在各種限制中提升學校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學生會作為一個推動學校發展的組織,成員亦需要學習如何有策略和恰當地進行倡議(Advocacy)。倡議涉及情境及持份者研究、分析、溝通、游說、定立階段性發展目標、亦需要換位思維提出可行方案。

學生會成員應該從培育中明暸一個國際及社會成果是經過繁複且大量的協商過程。學生會成員在推動學校發展時,應避免追求觸不可及的目標;應該持守成長思維,通過反覆努力和溝通達致當下最理想的發展結果。故此,筆者認為學生會的培育不應再限於傳統的領袖培訓元素,更應準確地加入有助學生建設學校和社會的訓練。

3. 跨界別「校、社、商、官」協作

學校對學生的領袖培育,成果彰顯在未來的政府運作、商業市場及社會服務單位之中。一名備受同儕及社會認同、具備卓越人際關係、掌握環境分析能力,且能夠彈性地在各種情況有作為,有建設的青年是建設美好香港的重要人才。學生會以學校為根,提升學生福祉和學校發展為己任,工商及社福機構可協助培育學生多元能力,加以政府問責局的支持和肯定,相信能夠促進、重塑,甚或把學生會的建設功能大大提高。

「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

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香港的未來,必須要有青年的參與、付出、創意和聲音。成年人應該積極建設平台和提供培育機會,讓他們不只是隨波逐流,更成為建設社會的工程師。疫情後,學生領袖文化普遍散亂,傳承功能大大減少,團隊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學界應該藉此把危機轉為機會,重塑香港學生領袖的優良文化,培育能夠建設美好香港的青年。

吳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