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化的蘇維埃政權 而今安在

──專政集權在現代社會的失敗

列寧的電氣化之夢,在蘇維埃制度的固化下,偏離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只追求電氣化,忽視人類腦力的潛能。

本文的標題是列寧(Vladimir Lenin)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定義。在上世紀風行一時。余生亦晚,進蒙學之年,中國已進入階級鬥爭的瘋狂年代。列寧這個共產主義公式,已成為少被提及的宣傳陳跡。惟以今視昔,這一公式所包涵的意念,其實隱含共產主義運動,它所尊崇的意識形態,實行的國家制度及追求目標最終歸於堙滅的資訊。研究這些意念,對於總結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認識人類社會發展方向帶來的禆益,將明顯高於一句歷史終結的嘩眾取寵。

在共產主義聖殿裏,馬克思是第一號尊神,殆無疑問,他被公認是共產主義思潮與學說的創始者。但第二號尊神卻甚有爭議。紅色國度流行的聖像排列是馬恩列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太林),恩格斯居次席,但官方把他們尊奉的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聖像的排列似只是以年齡代序以示敬老為標準。在文革期間,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有「三大助手」之說,認為恩格斯是馬克思的助手,史太林是列寧的助手,林彪是毛澤東的助手。在這種助手論框架之下,恩格斯根本與列寧不存在可比性。因為毛林事實上存在君臣關系。後來在廬山批陳伯達時,有人在批陳伯達輯錄稱天才的語錄時,指責陳只摘錄恩格斯的話,暗示恩格斯不夠權威。這樣看,列寧在共產主義聖殿中,最低限度是坐三望二,他的話具權威與代表性。

什麼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

大家知道,人類之異於世間萬物者,在於有一個可以思想的頭腦。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是人類大腦在多種環境因素配合下,產生的創新能力,尤其是技術層面創新能力的實現。動力機械的發明,使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因為突破人類體力的制約,人類生產能力乃至對自然的控制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一方面人類可以以動力機械,使自己不再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力,以取得生存生活所需的產品;另一方面,人類在動力機械協助下,可以生產愈來愈多的,以前無法生產甚至無法想像的產品,來為人類增加福祉。人類社會這種轉變,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變。本質上看就是人類生產方式的轉變,即以人力為主要要素的生產,轉變為愈來愈依靠人類創新腦力的實現,包括技能與組織為主要要素的生產。筆者把前現代社會稱為體力社會,現代社會則為腦力社會。

在現代社會即腦力社會,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高效開發人類的腦力資源,使人類的無限潛力轉變為人類的無上福祉。而欲求高效開發腦力資源,必須構建一個有利於開發腦力資源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就是要具備在社會成員中發掘,培育出超卓的頭腦,並以強力的激勵功能,使那些具備超卓頭腦的人類個體,盡全力於技術與其他領域的創新事業。這是與古代時期的要求與現實極為不同的社會結構。只有前瞻的思想者與社會運動,能帶領人類向這一方向邁進。而耽耽於歷史記憶,乃至所謂歷史經驗者,最終都是走進陷阱。

現代社會成功關鍵:思想自由與自主發展

列寧提出「蘇維埃政權+電氣化=共產主義」這個公式的時候,蘇維埃政權已經按照列寧詮釋的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來。雖然馬克思主義的其他流派,比如第二國際的那些理論家與活動家,不同意那樣的詮釋。而電氣化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新的技術。列寧把這兩種東西揉合起來作為人類終極生存方式,共產主義在馬克思那裏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顯示列寧對現代社會根本沒有認識──包括對現代社會的本質即腦力的本質,甚至對人類的大腦能夠不斷創新,從而能發展出不斷超越的新技術。

這本來也不需苛責列寧,畢竟他畢生視奪取政權為革命目的,對其他事物的認識與一般凡人無異,甚至低於一般水平。在當年人們對在生活各方面都用上電力,自然滿足,作為生活的理想自是無妨。如果在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比如美國總統這樣說絕無負面效果。問題是出於列寧創建的蘇維埃政權上的。由列寧建立、他的首徒史太林系統化的蘇維埃政權,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全能國家和專制政權。這一政權之所以成為這樣,一方面是其崇奉的意識形態,一方面是為了確保政權永遠掌握在特定的階級、集團乃至個人手中而型塑的制度。在這樣的政權之下,國家控制全國的一切,特別是控制國民的思想。所有國民只能按照控制這個國家的那個階級、那個政黨,實際上是那麼幾個人認定是正確的標準去思想。同時,這個政權決定全社會每個領域,每個行業乃至每個人的貧富榮辱。這樣的國家思想狹窄,全社會除了最頂層的那麼幾個政治領導人外,甚至可以說除最高領袖而外,全社會都沒有自由意志,都沒有自主發展可能。教育是為政治服務,科學是為政治服務,全社會的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政治是什麼,說到底政治就是為偉大領袖服務的。

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Wikipedia Commons)
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Wikipedia Commons)

這樣的國家結構明顯有別於現代社會高效開發腦力資源、培育創新能力的要求。很明顯,開發腦力資源或培育創新能力,需要社會上聰明人憚精竭慮的努力。這種努力能否產生成果,產生多大的成果,大都無法預知。在產生創新技術後,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還有賴企業家的經營效率。這樣最聰明的頭腦除了要有思想自由,或者喬布斯(蘋果公司創辦人)所說的另類思考外,在他們組成的共同體還需要自主的發展權利,企業家同樣需要自主的發展權利。一切為政治,只有政治家──更準確地說,只有最高領袖有意志自由的制度,必然阻礙現代社會的向前發展,因為這種制度無可避免阻礙腦力資源的開發效率。簡單說,在自由制度下,學術界、企業界一個精英的成就,是一種客觀的行業、經濟效果的社會評價,而在蘇維埃制度下,則更多的是政治領導人乃至領袖的評價。因為只有他們能給你別墅,能給你盧布,他們的評價自然包含個人的好惡、包含政治的考量,同時「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蘇維埃國家以電氣化為目標,自然更重視這方面的發展,難免忽略其他方面。

蘇維埃政權無法適應新時代要求

在科學技術層面,自由世界的政治領袖,未必比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人更具遠見,能夠洞察有超越電氣化的技術出現並主導經濟發展。問題只在於西方日本這些國家的政治領袖,根本沒有共產主義國家同行的權力。那些國家學術界是自主的共同體,商界是自主的共同體等等不一而足。

要是人類的技術真的止於電氣化,需要實行列寧詮釋的共產主義。這除了列寧那個公式中,至少講對了一個加數,而加法公式不會如乘法般正負得負外,還因為列寧創建的制度,是一種全力邁向電氣化的制度。

確實在一段時期,蘇維埃制度相當有效地組織工業生產。經濟數據極為亮麗。在主要依靠技能與組織的經濟階段,技能靠訓練,組織靠強制,集權可以相當有效。但是在列寧的後繼者躊躇滿志地聲稱快要埋葬敵人的時候,自由世界的經濟形態峰迴路轉。由於思想自由,行業自主不受政治羈絆,腦力資源開發帶來創新技術成果,經濟上超越依靠技能與組織的階段,進入以創新為主的階段:先是消費電子產品從收音機到電視機,再到電腦和互聯網。人類社會進入超越電氣化,以創新為主要生產推動力的階段。在新的階段,蘇維埃制度即集權的政治制度,加上計劃經濟制度,完全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自然被歷史的洪流淹沒與淘汰。

蘇維埃制度之無法超越電氯化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原因在於它統制思想與高度集權。統制思想阻礙腦力資源的開發不言而喻。當一個國家甚至多個國家,都只允許用一種百多年前,在現代社會早期階段生活,並由那個時代概括抽象出來的教條(根本是用古代的方法,作以偏概全的總結)來思想的時候,整個社會活動只是為了證明那些教條是正確的,自然不可奢望會有腦力開發的成果。同時全社會的資源只由一個中心分配處置,整個社會的活動只是為了證明領袖的英明,社會政治以外的其他所有領域都不能自主地發展。實際上,現代社會推動歷史向前的主要力量,並非來自政治領域。創新技術和高效經營作為歷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學術和經濟領域。在蘇維埃制度下,所有其他領域都是政治的婢女,領袖的婢女。正是這樣的制度,創新技術不可能自主出現,茁壯成長。在自由世界,政治領袖未必更有遠見,但是自由世界的學界、商界等等領域都是自主的,開放的。正是這些自主的學界、商界等領域在自由的協作,而不是嚴厲的計劃指令下,產生推動時代向前,也是埋葬蘇維埃制度的創新。

赫魯曉夫曾戲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吃馬鈴薯燒牛肉,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喝大鍋清水湯」,批評毛澤東發起的人民公社運和大躍進運動。(Wikipedia Commons)
赫魯曉夫曾戲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吃馬鈴薯燒牛肉,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喝大鍋清水湯」,批評毛澤東發起的人民公社運和大躍進運動。(Wikipedia Commons)

 

從電氣化到馬鈴薯燒牛肉:共產主義運動歸於失敗

列寧的電氣化之夢,在蘇維埃制度的固化下,偏離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把人類社會發展看成一個有終點的過程,更設定一個極為短視的終點,他已經看到的那座高山,但是人類腦力潛能超越電氣化那座高山的水平。而蘇維埃制度固化的弊端,除了在於自由主義競爭中失去創新能力外,在內部更因為這種政治獨尊的制度而失去均衡。在蘇維埃制度下,電氣化雖有進展,但與人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很多領域,在電氣化即全力發展某類工業的過程中受到忽視。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吃的問題嚴重困擾蘇維埃領導人。為此,列寧以來的第三代領導人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提出另一個公式:「共產主義就是馬鈴薯燒牛肉。」如果說提倡電氣化,這還算向前望的理想,但把共產主義歸約為馬鈴薯燒牛肉,根本是往後走的想法。那是人類千年前早有之事。讓人類向後追求千年前已有的物事,並把它作為歷史的最後目標,既諷剌也很合邏輯。表面看,赫氏是列寧的不肖生徒,實際上赫氏是代列寧受過,因為列寧構建的那個固化蘇維埃制度隨着時代發展顯示出百病叢生之弊。當以之對壘,幾代蘇維埃領袖誓言要徹底埋葬普世主義制度,其領袖美國,普通家庭的餐桌都有一隻嫰雞的時候(當年赫氏與美國副總統尼克遜的廚房辯論),至此共產主義失去走向未來的號召力,實際上已經失敗。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