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光:福中知福 居危思安

有人認為,當前本地感染個案已逾千宗,亦有患者死亡,疫情壓境下,香港怎能稱得上是福地呢?

從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擴散全球,愈演愈烈,便可知香港處理得宜,值得慶幸。

猶記得2013沙士一役,香港先在毫不知情,猝不及防下一波三折,而面臨疫情大爆發,整體社會陷於停頓,患者多達1755人,死亡人數達299,整個醫療系統元氣大傷,為香港帶來沉重教訓,刻骨銘心。

然而事後回想,這一課雖然代價不菲,卻也彌足珍貴,因為香港在疫情面前從此變得聰明了:政府各部門之間更能通力合作,迅速應變;公營醫院學會如何針對疫情嚴密布防,滴水不漏;市民也領悟到全民抗疫的道理。

也許有人認為,當前本地感染個案已逾千宗,亦有患者死亡,疫情壓境下,香港怎能稱得上是福地呢?

浴火重生 經驗寶貴

筆者不妨在此重點回顧一下2003年沙士的歷史,再來對比COVID-19疫情,鑑往知今,就可見香港的優勢所在。

當年2月底,一位來自廣東省的教授帶病抵港,入住京華酒店,短短幾天,不明病毒從他身上傳給酒店中數名住客,由此引致香港爆發一場前所未見的疫災,不久亦傳遍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越南、加拿大等等。

在香港,這種不明病毒還經一名曾入住同一酒店的本地年輕人,帶到威爾斯親王醫院。他入院時的病徵和一般肺炎無異,因此被安排入住內科病房。這類病房空氣流通較慢,環境擁擠。由於這名病人呼吸出現問題,醫生開出抗生素外,亦處方霧化藥物。病人留院一星期,期間經霧化的氣溶膠在病房中浮游。換句話說,治療這名隱形病人而產生的氣溶膠,是疫症在威院大爆發的導火線,在一個星期內感染近百名醫護人員,為香港沙士疫情揭開戲劇化序幕。

前車可鑑,香港人從中上了寶貴的一課,明白到一不留神,隱形患者身上的病毒就有機可乘,迅速擴散!醫護人員更須時刻保持警惕、步步為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在工作崗位上既要自保,也要保護身邊並肩作戰的同事。17年後的這場疫情中,在醫院層面唯一走漏的是在博愛醫院的一名隱形患者(對初步COVID-19測試呈陰性,後來才測出是陽性),結果傳染了院中近鄰老伯,老伯隨後病逝。這名隱形患者並未在院中造成群組大爆發,相信有賴院方在一般感染控制方面,作出妥善安排。

此外,基於沙士在威院的教訓,我們也了解到氣溶膠傳播病毒的威力。在患者上呼吸道中的病毒可藉霧化機的揮發,在空氣中停留一段時間,再經空氣浮游到比飛沫漂浮得更遠之處,殺傷力因而更大,以致當年威院的前線員工紛紛中招。

從香港和台灣的沙士經驗,對氣溶膠相關的病毒傳播情況就更有掌握,尤其在照顧病情嚴重的患者時,某些臨床工序更顯重要,例如要進行插喉時,病人掙扎和不停咳嗽;或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急忙插喉,未能立即接駁人工呼吸機,而被迫進行人手泵氣,就可能會把病人肺內的病毒大量散發於空氣中,在近距離泵氣的醫護人員便會大量吸入病毒。這也正是發生在才35歲的謝婉雯醫生和護士劉永佳先生身上的不幸意外事故,兩位因而獻上寶貴生命,令廣大市民深感惋惜。

當年威院的大爆發,同期住院的一名病人也受感染,就是往後淘大花園E座疫情爆發的源頭。再加上該屋苑中超級傳播的排污渠,淘大花園的疫情更一發不可收拾。全港的感染個案隨即直線上升,入住公立醫院的病人急增。但禍不單行,醫院管理局總部始料不及,決定將瑪嘉烈醫院定為接收沙士患者的重點醫院。時間倉卒,該院準備未足,卻在一星期內接收了400多名病人,病床(尤其是深切治療部)不敷應用,而醫護人員的個人保護裝備以至病房的負壓設施,亦都有短缺之虞;院中深切治療部的醫生、護士則遭受感染,相繼病倒。面臨公共衞生危機,不少病人後來改為送到聯合醫院,該院的醫療服務在重大壓力下亦不勝負荷,出現前線員工感染個案,令人痛心!

至於在沙士肆虐期間,上述三家龍頭公營醫院的服務所受打擊有多沉重,從有關具體數據中,就可知端倪。當時有339名醫護人員感染沙士,數目不少,佔全港沙士患者兩成。接收沙士患者的公營醫院一共16家,而這339名確診的醫護人員中,有六成屬這三家醫院的員工,可見在抗疫關頭,有欠準備足以在醫院衍生嚴重的後遺症。

應對有方 其來有自

自沙士過後,醫管局便慎重訂立周全的應變計劃,來應對往後的疫情爆發,其中一個準則,就是當任何一家公立醫院所收疫病患者超出20名時,另一家公立醫院便要接力收容病人,從而分擔工作量。

眼下本地COVID-19確診宗數雖已逾千,可幸在醫院作戰的前線醫護人員(在赤鱲角機場檢疫的醫務人員除外)仍能保持零感染的紀錄,成績驕人!這就是香港人經沙士洗禮後的智慧結晶。除了顧及每家公營醫院接收疫症病人數目,氣溶膠工序減少的程度,以及前線醫護人員致力搜尋隱形患者等之外,為策萬全,在疫戰來臨和演變期間,更須全方位在控疫防疫的每一個環節都做足功夫,我們的醫療團隊才能在前線打一場漂亮的勝仗,而不損一兵一將。

再者,沙士經驗對政府部門也深具啟示。比方說,當年淘大花園E座症情大爆發,衞生署用了好幾天時間才正式封閉整座大廈,以致產生不少漏網之魚,病毒旋即在社區蔓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拖慢控疫進度。當前COVID-19疫情中,也有兩幢大廈彷彿是淘大花園翻版,但衞生署這次果斷地將住戶遷往鄰近設施進行隔離,以免對附近社區構成威脅。又如追蹤確診者的緊密接觸者方面,17年前,有關部門待到疫情嚴峻,才邀請警方提供高科技追蹤儀器,反觀這次疫情擴散不久,警方便已透過重大事件調查及災難支援系統(俗稱「超級電腦」)參與流行病學調查,追蹤緊密接觸者,迅速找到有關患者的源頭,有利於推動相關的公共衞生政策,無論在北角佛堂或蘭桂坊酒吧的群組爆發,衞生署和警方合力的成果,都是有目共睹。

眼下本地COVID-19確診宗數雖已逾千,可幸在醫院作戰的前線醫護人員仍能保持零感染的紀錄,成績驕人!(亞新社)
眼下本地COVID-19確診宗數雖已逾千,可幸在醫院作戰的前線醫護人員仍能保持零感染的紀錄,成績驕人!(亞新社)

知己知彼 自有分寸

抗疫另一重大環節在於減慢疫情(flatten the curve),也就是將由外地輸入的疫病源頭和有可能在社區引致爆發的傳播鏈切斷。例如近月來有關當局所制定的個別封關措施、強制隔離緊密接觸者、或將公共場所聚集的活動減至最低等拉遠社交距離措施,最終目的就是減慢疫情。若能收效,醫療系統便不會面臨崩潰,前線醫護人員就能安心作戰!這個關鍵環節中的「無形英雄」為數不少,例如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建築署人員,從內地輸入貨櫃房屋,以組合屋形式在不同度假營增建檢疫設施;以及參與檢疫度假營和亞洲國際博覽館抗疫工作的志願團體,如民安隊和醫療輔助隊。還有全港每一位市民,不厭其煩地佩戴口罩,時刻注意保持雙手乾淨,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儘管各行各業在疫情中蒙受沉重經濟損失,但生命乃無價之寶,在前線醫護人員受到保護的大前提下,亦算得可償失。

放眼境外,醫護人員受COVID-19感染的情況則嚴重得多。據中國內地的數據顯示,受感染醫護人員多達3000多人,其中則至少21人死亡,包括幾位50歲不到的醫生──兩位29歲、李文亮醫生34歲和一名38歲的中醫師。這21名死者都在湖北省工作,大部分集中在武漢,發病日子介乎今年1月中至2月初,正值病毒不明、毫無警惕,而個人保護裝備也不足的危險關頭,情況與當年香港威院的員工集體爆發相似。疫症剛爆發之際,武漢當局未及應變,亦未能及時對李文亮醫生吹哨示警作出回應,以致錯失初期控疫窗口,未免可惜。

歐洲方面有關情況就更為嚴峻,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醫護人員感染宗數均達9000以上,防疫抗疫意識和識見令人擔憂。及至病毒深入社區和醫療服務層面,才來亡羊補牢,但為時已晚。在意大利,根據Newsweek 4月3日的報道,最少有66名醫護人員因染疫而喪命,大都集中在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北部,其中三分之一是普通科醫生,而專科醫生所屬專科計有眼科、牙科、老人科、病理科和公共傳染科。由此可見,除了從事醫院工作,也有不少蒙難醫護人員在社區工作,或曾照顧社區上的隱形疫病患者,或在毫無警惕、缺乏個人保護裝備的情況下受到感染。據《南華早報》4月9日的報道,這項死亡數字更已超過100名,包括80名醫生和40名其他醫護人員。

面對疫症蔓延全球的趨勢,英國初時反應最為曖昧:首相約翰遜3月12日公開解釋其所謂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對策,亦即讓病毒深入社區,全民七成染疫,病毒便不再橫行云云。不知道他葫蘆裏賣什麼藥!到底是明知國內資源不足以控制疫情,所以索性放棄,還是他以為國民抵抗力特強,COVID-19的致命個案只限於老弱殘兵,抑或另有原因?但從電視新聞畫面中所見,英國不但抗疫資源準備不足,學校遲遲未有停課,市民也都沒有戴口罩,前線醫護人員的個人保護裝備極為短缺,更缺乏所需的病毒測試工具,該國因而頓成新冠病毒溫床。

單憑英國回流學生發病率偏高這一點,便足以說明上述決定根基如何薄弱。3月16日,約翰遜開始改口,但前線醫護人員已吃了不少苦頭。3月25日,首相為減低員工自我隔離的人數,開始為大量員工進行測試。據4月14日的數字,在近17000名已接受測試的員工中,就有三分之一為新冠患者,當中更有35名病逝,包括兩名年輕護士(36和39歲),可見英國抗疫表現如何不濟。

經事長智 不亢不卑

在一場疫戰中,要反敗為勝,轉危為安,全民皆兵的意識至關重要。前線醫護人員救災如救火,面對COVID-19全球大流行,抗疫行動更須全民動員,同心協力,從醫護人員、警務人員、建築專業、所有當局全體人員,以至全港市民,人人有責,義不容辭!

另一方面,須知前線醫護人員能在當前疫戰中,保持零感染兼零致命的佳績,殊非幸致。回顧沙士期間的慘痛經歷之餘,考慮到其他地區大量醫護人員受感染的數字,可見17年前的艱苦磨練並沒有白費,從中積累的種種智慧結晶,才是香港今次改寫戰績的關鍵。

雖然在抗疫上略見成績,但疫情複雜,傳播多途,今後還須戒驕戒躁,不斷改進。但願香港人懂得珍惜這份福氣,同時認清特區的優勢所在,而我們的前線醫護人員則能繼續緊守崗位,努力不懈,進一步鞏固關乎大眾福祉的公共衞生防線。

參考文獻:

Chan-Yeung M.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and healthcare workers. 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4;10:421-427.

Lau TF Fung S Wong TW et al. SARS transmission among hospital workers in Hong Ko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10:2.

Kim S. Over 100 doctors and nurses have died combating coronavirus across the world. 24° Central & Western District CN 4 April 2020.

“One THIRD of NHS workers tested for coronavirus are positive data shows amid row over nationwide shortage of face masks aprons and gloves for frontline medics” MailOnline 14 April 2020

www.thepaper.cn

原刊於2020年4月20日《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