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觀賞了國產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被電影所營造的大唐長安繁華景象,偉大詩人雲集的群星閃爍場面所觸動。電影的畫工精美細膩,不論是街巷鬧市、亭台樓閣,還是人物的妝容服飾,都在製作團隊嚴謹的考證後得到了高度還原;加上動畫片所擅於呈現的色彩斑斕的畫面和靈動跳脫的想象力,讓觀眾得以享受接近3小時的美學盛宴。電影中所穿插的一眾聲名赫赫的唐代詩人,除了主角高適和李白之外,還有賀知章、杜甫、王維、王昌齡、岑參、孟浩然、常建,另有大書法家張旭、李邕,名將哥舒翰、郭子儀等等,真可謂群星燦爛;雖然有些只是匆匆走過場,但也足夠讓人感到目不暇給了。
居高臨下、旁觀者清的視角
一般學子對於唐詩的認識,除了能背誦若干名篇之外,大概止於一些流派的名稱,像邊塞詩人、田園詩人,以及一些臉譜化的風格陳述,例如李白的狂放瀟灑,杜甫的沉鬱凝重,王維的閑逸恬淡。在課堂上,我們鮮有機會把這些詩人聯想到一起,現在電影讓這些生活在同一時空下的大詩人,在胡姬酒肆、曲江宴會和各種詩酒唱酬的聚會中輪番出場,為大唐的風流與繁盛寫下最好的注腳。伴隨詩人的登場,還有40多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與劇情有機地交織起來,並推動着劇情的變化發展。觀眾能夠邊看邊在心中默默背誦,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共鳴和投入感。儘管劇情並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但作為文藝作品,這部動畫片在氣氛的營造和引領觀眾情緒方面,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這套電影令人欣賞的地方,還有它的敘事角度。電影以唐代邊塞詩人高適作為敘事者,在他晚年率兵抵抗吐蕃進犯長安時,向前來調查李白投靠永王一事的監軍憶述他與李白的相遇、相知,以及各自追夢的經歷。高適木訥沉穩、嚴謹踏實,比之於狂放不羈、縱情肆意的李白,更像是一個「世間人」,用他的視角來看安史之亂前後的紛亂時局和雜沓世事,更容易引起一般人的共鳴。他既是詩人,又是武將,還親身投入了安史之亂爆發後的多場戰事,晚年得以官居高位,儼然是唐朝盛衰起伏變化的目擊者和參與者,通過他的口吻來描述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多了一重居高臨下的視角和旁觀者清的客觀元素,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了他這個性情與才華與李白迥異的人,在這大時代的轉折點的各種遭遇。
理想與現實的永恆衝突
不過,個人認為電影所要傳遞的信息,並非巨星如何隕落,也並非大唐如何強盛富足、文化如何豐富多彩,甚至也不是對大唐逐步呈現衰敗跡象的悲嘆,而是通過高適、李白,乃至一眾詩人名將的人生際遇,表達出理想與現實的永恆衝突。根據劇作人員的解説,「長安三萬里」的片名中,「長安」代表理想,「三萬里」代表追逐理想的遙遠路程。
電影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開元盛世時的長安;年輕的高適和李白相遇,同樣懷揣着報效家國、一展抱負的理想,一起到長安尋找展翅高飛的機會。用李白的話説,是「你我生當如此盛世,當為大鵬」,並且期待着很快就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但是出身商人之家的李白,在門第觀念仍然盛行的唐代,既沒資格參與科舉,也無法通過行卷、干謁等途徑得到賞識,最後不得已通過入贅權貴之家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雖然他曾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讓我不得開心顏」,但是在現實面前,不摧眉折腰、不事權貴的話,他就根本無法施展抱負。即便是名門之後的高適,在祖輩過世後,也因家道中落而報國無門;空有一身武藝,依然蹉跎半生。
電影還特地虛構了一個劍術無雙的裴十二,以女子的口吻提出「有才就能報效國家了嗎」的詰問。不過,即使有幸身居廟堂,也不見得就能乘風破浪,直掛雲帆,遨游滄海。李白的不幸,不僅在於他才高八斗,但出身卑微,輸在起跑綫;還在於他不諳世事,不懂俗務。他曾自詡「以我的才華,抵得上一萬個相識,一億年的情誼」,相信自己很輕易就能出人頭地。高適説他是所認識的人當中「最天真幼稚的一個」,「自然不相信天下間有什麼門會不為他所開。」結果這份沒有現實基礎的自信讓他到處碰壁,受盡挫折。他後來雖然曾因詩才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但最終還是由於過分豪放任性、桀驁不馴而遭到權貴的疏遠,最後甚至在政治上選錯了邊、站錯了隊,幾乎丟了性命。
唐代詩人中,高適算是比較幸運的一位,虛耗半生後,有幸遇到「非常之危」,在安史之亂後得以由一個從八品下的小官,一躍成為淮南和劍南西川節度使,有機會在軍事上發揮他的專長,總算是大器晚成。相比之下,李白的人間之道走不通,企圖走出世之道也不成功。晚年因為急於有所成就,投入永王陣營,卻渾然不知永王的謀反舉動,糊里糊塗地犯下了叛逆罪,遭流放夜郎。雖然途中被赦,但這隻飛不動也不想再飛的大鵬,不久就辭別了人世。李白之外,電影同時也交代了王昌齡、崔宗之被流放;李邕被杖殺,杜甫流離四方,王維被叛軍所俘……這些在中國文學史上曾經大放異彩的明星,年少時都有過凌雲之志,縱然追夢的過程和際遇各不相同,但在現實面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意和落寞。逐夢之途,又何止三萬里?
只要詩書在 長安就會在
這種濃濃的落寞之情,在影片的後半部,通過李白與一眾詩友在黃河邊高吟《將進酒》而被推向了高潮。電影用濃墨重彩渲染了李白在詩中所表達的肆意和豪情,雖然詩中流露出「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感慨,以及揮之不去的千古寂寥、萬古愁緒,但是歷盡滄桑的各人,卻表現出一種哀而不傷的從容;有唏噓、感嘆,但沒有絕望。
電影早段,高適曾提出「人生的憾事多嗎」這樣一個問題,雖然他沒有馬上給出答案,但人生有憾這個結論,通過李白、通過一眾詩人的遭遇,早已呼之欲出。然而,在影片的後半段,高適在回顧李白的一生時説道:「人生有憾,他的詩卻更精彩了。」誠然,李白並沒有經世治國的能力,但他有驚風雨、泣鬼神的詩才。在仕途上他失意困頓,但在文學上他成就斐然。
潮起潮落,時光流動,朝代更迭,長安的璀璨繁華已隨歷史洪流化為煙塵,但盛唐的氣度、風采,卻藉着詩作保留至今。尋找理想之路縱然遙遠,然上下求索不捨晝夜的毅力和精神,卻化成了一首首千古不朽的名篇,匯集成中華文化的瑰寶。影片結束時,高適的一句「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再一次回應了這一個主旋律。
陳瑞端教授簡介:
香港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於1988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分別擔任過中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中文及雙語學系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香港孔子學院院長。她自1992年開始即參與香港教育局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多項有關中國語文及普通話課程的規劃與改革工作,並於2009至2015年擔任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成員。因對香港的語文教育多所貢獻而於2015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