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讀書:為何閱讀,如何閱讀?

閱讀似是靜態,其實要體會內容,提煉心得,化而成圖畫、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創作,也是一個將書本內化(internalise)的過程。從此,書本不會只是水過鴨背,因為它已走進孩子的生命。
編按:香港書展2015已完滿結束,期間舉辦的香港本土兒童文學創意閱讀大賽頒獎禮暨閱讀講座「多角度閱讀,擴闊思維的閱讀法」鼓勵孩子閱讀,更邀得各方專家與孩子分享閱讀心得。
撰文:何敏盈
讀與寫的學習,相輔相成,本港就有一個創作比賽,專為了鼓勵孩子閱讀而舉辦。說的是兒童文學及創意教育學會的香港本土兒童文學創意閱讀大賽,今年已踏入第三屆。比賽分設圖畫組、文字組,評判早前在700多份投稿中選出30份,於香港書展頒授獎項。
回想2013年第一屆比賽,學會提出「閱讀好書,激活創意,走進美好人生」,鼓勵孩子以自己的獨特創作,分享閱讀感受。今屆優勝者創意橫溢,文筆優美,當中更有製作立體模型呈現書本內容者,令終審評判、新雅常務副總經理尹惠玲深感驚喜:「我們現在不必害怕孩子不看書了。既然知道孩子喜歡多媒體創作,就可循此方向,鼓勵他們看書。」

吸收知識 培養情操

煞費苦心鼓勵孩子看書,為何?首先是有助學習。讀過的書,或許不能量化為履歷表的項目,效用卻不比各種興趣班小。兒童文學及創意教育學會孫慧玲會長指出:「閱讀是刺激腦部活動最有效的方法。」根據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2013年的研究成果(註1),閱讀故事能增加、強化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甚至在閱讀之後一段時間,大腦負責處理資訊的部分,仍然比平常活躍。有些孩子課餘喜歡閱讀小說,原來並非「不務正業」。他們將更擅於消化新知識、新詞匯,也更容易表達自己、與人交流。
孫會長又說:「藝術的一層重大意義,是傳承文化與情感。」藝術的使命,是捕捉難以言傳的細膩情懷,傳遞真誠善良的價值理想。孩子讀好書,更能夠怡情養性。嚴吳嬋霞寫童書《姓鄧的樹》,就是希望啟發讀者感受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情誼,也學懂關注土地應當如何運用。她說,好的童書,既感動孩子,也感動家長,所以不同年紀讀《姓鄧的樹》,自當各有體會。五、六歲的孩子,當然未必透徹理解鄉土情懷,不過家長仍可引導他們涉獵相關的材料、歷史。親子閱讀,原是傾注自身的知識與情感,陪着孩子同情他人、了解世界。
部分得獎兒童讀者,小至一年班,大至六年班。
部分得獎兒童讀者,小至一年班,大至六年班。

讀書貴精不貴多 在乎多角度閱讀

讀書好,卻不應一味貪多務得。有家長問,孩子明明喜歡閱讀,寫作成績卻不出眾,為什麼?孫會長回答說:「閱讀有不同的層次和方式,可以是吸收資訊,可以是認識作者,可以是解答疑問。懷着不同目標讀書,收穫也不相同,但若只是水過鴨背、漫無目的地閱讀,獲益就難免膚淺。」原來閱讀有深淺之分,端看孩子的閱讀動機。香港中文大學的周保松教授也曾寫道:「(應該)讀一些能夠回應你的關懷和助你解惑的書。也就是說,我們不是隨意地東讀一點西讀一點,而是因應自己關心的議題,主動去找相關的書來讀。」(註2)
當找到回應自身追尋的好書,如何去讀呢?故事義工李玉清女士說,其實不止書本,電影、音樂、社會現象,都是可供閱讀的文本(text),值得從不同角度探索。首先可以了解文本的背景,例如作者的成長過程。如此我們從文本接收的訊息,就會更為完整。繪本《爸爸,你愛我嗎?》(Do You Love Me, Dad?),刻劃父親與孩子相處的心情和處境,原來作者 Stephen Michael King 自小患有嚴重聽障,難以與人溝通,成年後矢志創作兒童文學。當我們了解 King 的背景與掙扎,便能讀出繪本的用心良苦:原來這既是想像,也是夫子自道。King自己正是一位與眾不同、有口難言的父親,就如書中的主人公一般,竭力以獨特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
李女士說,閱讀繪本時,孩子可以觀察用色、畫風、繪圖技巧、圖畫的指向和延伸意義。有些繪本不僅圖畫精緻,文字也深刻動人,例如伊勢英子《大提琴與樹》,以冷色描畫雪景,配以溫柔而沉痛的文字,就賦予了圖畫延伸意義:
「突然,沒有路可以走了,放眼是一片明亮的雪地。只有一個樹頭,自雪地裏冒出。仔細一看,上面的年輪清晰可數。我將上頭的葉子輕輕撥開,坐在它的邊邊。年輪井然有序的,以一樣的闊度,一圈繞過一圈。我數到一百,就數不下去了。這棵樹,在活了100多年以後,被人砍了下來。雪又開始下了。」
除了動「腦」了解內容,還得動「心」感受文字。李女士教我們從文學角度體會文本:放鬆身心,順從作者引領,徜徉於美麗文字之間。不只駐足於書外觀摩內容,而是步入其中,細味文字境界。有些文句韻律悅耳,家長若與孩子反覆吟誦,孩子的語感就會日益敏銳,甚至能夠模彷創作。當孩子以心會文,並非只立意征服書本上的資訊,他的創意與對文字的熱愛,才能自然萌生。

讓書本走進生命

讀書,是一生一世的。孫會長在頒獎禮上勉勵孩子,參加比賽不是為了一時競爭,而是為了接受挑戰、了解自己。她稱讚孩子說:「你們能夠從書海中挑出一本好書,捕捉讀書的感覺,然後紀錄下來,委實不簡單。」閱讀似是靜態,其實要體會內容,提煉心得,化而成圖畫、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創作,也是一個將書本內化(internalise)的過程。從此,書本不會只是水過鴨背,因為它已走進孩子的生命。主辦單位即將與中華書局合作,將三屆得獎作品結集成書。這些赤子之心的創作,將能寄寓於實體,與原作一同流傳下去。
註1:Berns, Gregory S. et al.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 Novel on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Brain Connectivity  3.6 (2013).  590-600.
註2:周保松〈我的一點讀書體會〉,原載於《南方周末》,2014年7月10日。亦載於作者Facebook: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3026031957849&substory_i…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