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長頸聖母》(圖1,Madonna of the Long Neck)這一幅畫,不要以為是科技操作把照片拉長了,這是百分百原畫照片,沒經修圖。大家認為畫中的聖母美嗎?
現在再看看蓬托莫(Pontormo)的《聖殤》(圖2,Pietà or Entombment),顏色鮮豔,場面是否好像有點忙亂?每個人都在動,朝不同方向的動,就是死去的耶穌也因為被人搬動而在動。每個人的表情都稍微誇張,不像描繪每人當時的感受,倒像用來代表不同的情緒?悲痛、迷茫、哀悼、憐憫…….
是風格?是形式?是矯飾!
兩幅畫有一共同點,人體比例較為修長。 第二幅《聖殤》的人體長度還可以接受,歷來許多畫家為增美感把主要人物肢體稍稍拉長,但這裏每個人物都拉長了。第一幅《長頸聖母》已經拉到變形,像看哈哈鏡似的。聖母頸長手指長,下肢更是超長,若她站起來應最少兩米多,比一個美國NBA球員還要高,身後那條立柱讓她顯得更形高挑。扭頭的角度有點奇怪,好像頸有點疼,要遷就一下。按比例小耶穌身體足有幾歲大孩子那麼長,姿勢有隨時掉到地下的危險,有點讓人擔心。
這兩幅畫,是矯飾主義(Mannerism,註1)的「代表作」,以其極端手法,最能突出矯飾主義的特徵。矯飾主義,通常形容1530至1600年的意大利藝術,連接文藝復興與巴洛克(Baroque)兩個年代。也有藝史家稱此時期為文藝復興後期(Late Renaissance)。
突破前人 另闢蹊徑
15世紀文藝復興初期,藝術家在古典希臘與羅馬文物中得到啟發,追隨人文主義,以人為本。
16世紀初,達文西、米高安哲羅與拉斐爾並存,文藝復興達到高峰。他們追求完美,以描繪(describe)客觀環境,,人物關係與心理狀況為前提,要求準確的透視,合符解剖學的人體,優美典雅的線條,微細的光影變化,平衡穩定的構圖和諧統一的畫面。
來到1530年代,面對達文西、米高安哲羅與拉斐爾三位巨匠差不多完美的作品,畫家感到無法超越,只可另闢蹊徑。很多不再師法自然,改而模仿巨匠藝術,從這些畫作與雕塑中找尋靈感。此時只有米高安哲羅還在世,他的《最後審判》(圖3,The Last Judgment;註2)成為很多後浪的模仿對象,開啟了矯飾主義。
過去幾星期為大家介紹的丁多列托(Tintoretto)與布隆茲諾(Bronzino)是矯飾主義兩位活躍分子,布隆茲諾代表翡冷翠畫派、丁多列托代表威尼斯畫派,動機一致,手法各異。今天與大家做一個總結比較,同時為下星期介紹的一位重要畫家做一點鋪墊。
拉長肢體 蛇形姿態 大動作動感構圖
為了推陳出新,一眾矯飾主義畫家開始劍走偏鋒,很多如帕爾米賈尼諾的《長頸聖母》(圖1),以拉長的比例為優雅;不再安於和諧穩定的畫面,轉而追求動感,人物動作要大,畫面也要動起來。兩者結合,人物動作時顯誇張,有甚者像蛇一樣的扭動。布隆茲諾(Bronzino)的《基督進入煉獄》(圖4,Descent of Christ into Limbo)與《愛的寓言》(圖5,An Allegory with Venus and Cupid)就有許多蛇形姿態。
但也有效果逼真如親臨事發現場,好像在觀看一齣緊張刺激的電影似的。丁多列托(Tintoretto)的《聖佐治屠龍》(圖6,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與《聖母領報》(圖7,The Annunciation)就做得非常出色(註3)。
另類透視角度 極端明暗對比
有些畫家採用較鮮豔顏色,蓬托莫的《聖殤》(圖2)與丁托列托的《基督於加里肋亞海》(圖8,Christ at the Sea of Galiliee),顏色跳脫,感覺現代。委羅內塞(Veronese)以色彩著名,他的《愛的寓言——四》(圖9 Allegory of Love, IV)顏色比較典雅溫和,但也跟前人不同,非常突出。
有些畫家發展出極端的明暗對比,丁托列托的《最後晚餐》(圖10,The Last Supper)是最突出的例子。
畫家開始選擇不同的透視手法, 部分畫面變得非常扁平(如圖2《聖殤》);部分選用高空俯視角度(如圖10《最後晚餐》); 很多配合建築,繪畫出大量由低處仰望天上的畫面,委羅內塞的《愛的寓言——四》(圖9)只是他眾多前縮畫之一。他與丁托列托兩人把前縮法(foreshortening)玩的出神入化。
各畫家競相炫技, 琳琅滿目,熱鬧非凡。
無懼冷漠 激情投入 啟發新章
有些畫家如布隆茲諾與帕爾米賈尼諾(Parmigianino)耽於技法,作畫時只用腦與手,不再「用心感受」。 布隆茲諾的畫作冰冷疏離,甘於扮演宮廷的智力遊戲工具(如圖5,《愛的寓言》,註4)。他的貴族畫像如《科西莫一世夫人》(圖11)一貫冷漠高傲,畫面集中描繪人物的華貴衣飾,成為擺闊工具。惜其冷傲貴族風卻成為以後200多年宮廷肖像畫典範,直到19世紀中葉所有王侯將相公主夫人的肖像都走高高在上路線,就是來到19世紀初,一名法國女畫家敢在自畫像裏輕啟朱唇,微露貝齒,即被時人指罵不端,可見一般。坦胸露臂是高貴,露齒而笑是輕賤。大家有興趣可以找找16-19世紀中葉的貴族肖像畫,看有沒有任何一位是笑着的?(註5)
猶幸也有可喜的發展,艾爾.葛雷柯(El Greco, 1541-1614)是矯飾主義一個另類。布隆茲諾冷漠疏離,艾爾.葛雷柯主觀激情,受到許多矯飾主義巨匠如丁托列托的啟發,把矯飾手法推向另一極致,不光停留在描繪客觀所見,同時表達(express)藝術家個人主觀感受,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圖12)。下星期跟大家專題介紹這位超前的現代畫先驅,看看他如何承先啟後,為藝術史激發新的篇章。
註解
註1:Mannerism,源於意大利文maniera,也有據意大利文原意,譯為「風格主義」或「形式主義」的。
註2:米高安哲羅的《最後審判》——詳情請參閱本欄2019年10月24日〈《最後審判》維護教廷地位〉內容與圖2。
註3:丁托列托Tintoretto畫作如《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聖佐治屠龍》、《偷運聖馬可遺骸》與《銀河之源》皆充滿動感。本欄2020年8月13日與27日期間的文章有詳盡圖文介紹。
註4:詳情請參閱本欄2020年9月24號〈典雅美豔 不端畫面 謎樣故事 惹人念想〉一文
註5:就是1624年Frans Hals畫的‘Laughing Cavalier’,後人雖稱其為「笑容騎兵」仔細看人物其實沒有笑,只是他的鬍子翹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