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一帶一路競爭力 發揮香港金融優勢

中國與路帶倡議沿線經濟淵源非淺,五通皆備,何須香港穿針引線?不過,資金需求龐大,並非一國能獨力承擔,須集腋成裘。而金融正是香港所長,填補內地不足,何必捨長取短?

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任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路帶倡議),沿古代海陸絲綢之路,擴大中國與歐亞非三洲商貿,互惠互利。香港躊躇滿志,一心擔當「超級聯繫人」,為國內企業外闖效勞。

百多年來,憑藉天時地利人和,華洋買辦角色無人能出其右,國內改革開放40載以來,是引進外資跳板的通道。有人以為進與出不過相對,香港既然長於撮合外資來華,反過來撮合中資往外走也駕輕就熟,其實不可相提並論。

一帶一路經濟構成人民幣外匯區

路帶倡議是國際級工程,沿線是發展中甚至待發展經濟,以共商、共建、共享(三共)為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為緯,已經耳熟能詳。中國牽頭角色多元,是設施投資者、是裝備供應者,是技術支援者,也是外銷市場,不必多贅。

五年來漸具規模,一帶一路基金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先後成立,融資平台開放,發達經濟參與合作,共襄大業。

路帶倡議與二次大戰後之馬歇爾計劃(歐洲重建)乃異曲同工,中國輸出技術和設施,融資開發資源,生產提供就業,輸出帶動經濟,產業改善民生。簡言之,中國分享大西北(貴州、青海、四川等)山區省份開發及城鎮化經驗,因地制宜,建立產業鏈,轉化原材料為製成品,外銷中國及鄰近市場,賺取外匯,歸償原始融資,提升國力。路帶經濟構成人民幣外匯區,是邁向國際化,躋身清算儲備貨幣的重要一步。

五年來國內外對路帶倡議爭議趨兩極,猜疑派批評中國拉攏新興經濟,抗衡發達經濟,反客為主,居心叵測;擁護派支持中國打破壟斷,在國際經貿貨幣金融發揮影響力,與歐美分庭抗禮。無論正方反方,基本上是立場決定評論,鮮有以事論事客觀分析;況且沿線經濟若不發憤圖強自力更生,路帶倡議難免事倍功半,好事多磨。

平情而論,五年來路帶沿線經濟增長參差,不過整體朝氣蓬勃,不下於發達經濟,且有客觀數據佐證。分析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每年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路帶新興經濟競爭力連年提升,更勝經濟合作組織的發達成員。

一帶一路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化,躋身清算儲備貨幣的重要一步。(Shutterstock)
一帶一路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化,躋身清算儲備貨幣的重要一步。(Shutterstock)

「路帶」經濟較「非路帶」出色

所謂競爭力,世界經濟論壇的定義是:「任何經濟體中,可決定產力水平之制度、政策及生產元素」。它涵蓋廣泛,計有知識產權維護、政治人物公信、投資產權保障、基建整體質素、電力供應穩定、民間儲蓄多寡、人均壽命長短、傳染病傳播率、高等教育普及、學校互聯網普及、稅務負擔高低、勞工招聘難易、失業保障多寡言等等,共114項次指標。

當中歸納為12根支柱:社會體制、基礎建設、宏觀經濟、健康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市場效率、科技水平、市場規模、商業精益求精、創新生態等;最前四根支柱是基本要求元素(Basic Requirements),乃支持經濟發展之基石;隨後六根是提升效率元素(Efficiency Enhancers),乃提升生產力之關鍵;後兩根是創新求精元素(Innov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Factors),是尋找發展之動力。

五年來路帶經濟與非路帶經濟發展,差異多大?世界經濟論壇生產力調查,可勾出粗略輪廓。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數據覆蓋全球130多個國家或經濟體,佔2017年GDP總額98%,其餘缺乏詳盡統計可依;二、路帶經濟泛指倡議中陸上絲路及海上絲路沿線65個國家或地區,但不包括大中華經濟體(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澳門)在內。

圖1比較路帶經濟與非路帶經濟競爭力的變化。路帶經濟2014年得分4.2194,非路帶經濟得分4.1350,差距為0.0844;至2018年,前者得分4.3573,後者得分為4.2343,差距擴闊至0.1230;以增長率計,路帶經濟競爭力提升3.26%,非路帶經濟則為2.40%。換言之,五年來路帶經濟明顯較出色。

拆解分析基本要求元素、提升效率元素、創新求精元素三個層面,亦印證路帶經濟比非路帶經濟提升得快。在基本要求元素層面,路帶經濟得分從2014年的4.6203,上升至2018年之4.7215,五年間共提升0.1012或2.19%;同期非路帶經濟得分從4.4407上升至4.5319,共提升0.0912或2.05%( 圖2)。路帶經濟進步較快,不容忽視。

至於提升效率元素方面,2014年時,路帶經濟及非路帶經濟分別得分4.0721及4.0087。至2018年,前者提升至4.2326,後者則提升至4.1390。五年來路帶經濟提高0.1605或3.94%,非路帶經濟則提高0.1303或3.25%(圖3)。路帶經濟同樣進步較快,拉近兩者差距。

非路帶經濟一向在創新求精元素佔優,因為大多是歐美發達經濟體,在科技等創新方面投入巨大,亦佔有絕對優勢。過去五年優勢依舊,但提升步伐追不上路帶經濟。2014年路帶經濟得分3.6100,至2018年提升至3.7425,五年間進步0.1325或3.67%。同期非路帶經濟得分從3.7814提升至3.8962,即0.1148或3.03%(圖4)。換言之,路帶經濟也創新求精,追趕非路帶經濟。

香港開埠為促進華洋貿易服務,憑藉天時(大清洋務自強)、地利(接壤內地)、人和(內地人脈深厚),華商移船就磡,實際取代廣州洋務口岸地位。近40年中國改革開放,香港角色數變,從重振商品轉口至引介投資提升製造業,再擔當內地企業集資平台。故此人民幣2005年匯率改革,邁向國際化,香港順理成章成為離岸人民幣樞紐,外匯代號CNH(Chinese yuan Hong Kong),且已具備存貸發債全面功能。「路帶倡議」以人民幣交易結算,香港金融優勢是無可置疑。

拉美國家壞賬多 勿捨近圖遠

中國與路帶倡議沿線經濟淵源非淺,五通皆備,何須香港穿針引線?不過,資金需求龐大,並非一國能獨力承擔,須集腋成裘。而金融正是香港所長,填補內地不足,何必捨長取短?一帶一路基金及亞投行集資和融資, 現實上繞不過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以香港法律規範,實機不可失。

綜合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評分,路帶經濟五年來變化,無論總體競爭指標,或三大範疇基本要求元素、提升效率元素與創新求精元素等,均比非路帶經濟進步得快。國力提升可減低信用風險,有助爭取有利融資條件。

上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公債壞賬連年,拖累歐美銀行,記憶猶新。今天,路帶經濟新興市場項目融資,屬國際開發機構級別,審批嚴謹,不會歷史重現。香港有天時(內地企業外闖)及地利(離岸人民幣樞紐),獨欠人和(路帶人脈) ;若偏執表錯情,捨近圖遠,所謂「超級聯繫人」事倍功半,不啻錯失良機。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陸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