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走入灣區城市拓展香港廣闊天地──告別劏房籠屋十年建屋計劃淺析之三〉
香港土地房屋供求嚴重失衡多年,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惡化,加上產業結構單一,局限了青年發展。善用本身土地資源,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突破發展瓶頸,才可為香港,以及為青年帶來希望。
貨櫃組合屋 讓青年聚居
香港發展研究基金倡議策略地沿香港、深圳、東莞西岸,按短、中、長期的發展步驟提供青年住房,同時誘導他們根據起步點、路線圖及落腳點進入大灣區發揮所長,擴闊創業土壤。青年村的構思是短期性發展項目,以一年時間配合現時發展局力推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先在葵涌貨櫃碼頭閒置地段組裝約5000個貨櫃組合屋,形成既實用又具特色的過渡性青年居所,鼓勵年輕人共同構建文創基地。
而另一短期發展選址在屯門內河碼頭,利用現時低使用率的碼頭水岸,以「水上組合屋」形式於躉船上組成多層水陸社區,既可省卻製造土地的等候時間,即時解決部分居住問題,另一方面亦賦予青年人共同協作機會,凝聚創意人才,增強他們創業信心。
過去香港不少家庭因着安穩的居住環境而得以發展大小不同的事業,因而創造了香港多元繁榮的經濟奇蹟。反觀今日香港社會,產業單一化,房價高企,擠身劏房是「在職貧窮」的典型寫照,當中不乏剛投身社會的年輕人,為了方便工作落戶「劏房」;為圓置業夢想而要節衣縮食,長期生活在狹隘的起居環境下,眼望樓價飛升而無力改變現狀,又談何「安居」與「樂業」呢?
先安居後樂業 共構西岸藍天
在「共構西岸」的倡議中,關鍵是以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將現時住房難題與青年發展互相配合;同時利用閒置及待發展土地成立青年村,有些是以文藝創意為主,有些是以生態科技及創新金融、升級產業為題的分階段拓展。由過渡性房屋,到人才公寓,再到「小灣區」新市鎮,藉「西岸創科走廊」的概念,讓年輕人能在「看得見、摸得到」的青年村內建立互相砥礪的創業社群。
受惠於近年完成的「一小時生活圈」的交通基礎建設,以上「西岸」倡議在策略上環環相扣,按部就班地由「先安居」的條件提供,賦予年輕人「後樂業」的希望,從而改變「在職貧窮」的現狀,重構青年人投身社會建立自信的途徑,扭轉過往由發展商主導的「先置業、後安居」的房產思維,釋放年輕人勇於嘗試、敢於創新的潛能,共同構建屬於年輕人的未來。我們相信社會若能給予一方土壤,年輕人定能闖出一片天地。
政府施政 以民為本
總結而言,放眼灣區,香港的明天就是海闊天空,前途無量。但要解決香港積存已久的土地與民生等問題,歸根到底還是香港內部的問題,需要特區政府施政以人為本:察民情、知民需、解民憂、紓民困;在政策制度上下大決心;花大氣力去拆牆鬆绑;加快程序去突破瓶頸,否則香港的發展始終是原地踏步,甚至自我萎缩。
對比內地發展一日千里,市政規劃大膽創新,官員執行力度雷厲風行,借用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日前的講話所言:「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日前中央接連兩天發布橫琴、前海兩大發展方案,時不予我,香港能否把緊機遇,乘勢而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内地省市一道建設大灣區共同家園,這份答卷擺在眼前。
延伸閱讀:
〈告別劏房籠屋 十年建屋計劃淺析之一:千里之行始於香港的葵涌〉
〈告別劏房籠屋十年建屋計劃淺析之二:貨櫃碼頭閒置用地轉換是時候〉
〈告別劏房籠屋十年建屋計劃淺析之三:走入灣區城市拓展香港廣闊天地〉
作者簡介
鄭耀棠,大紫荊勳賢,GBS,JP,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發展研究基金主席。前工聯會會長、前理事長。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立法局議員、臨時立法會議員、國務院港澳辦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推選委員會委員、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醫院管理局成員、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委員、經濟及就業委員會成員、保良局顧問局顧問、勞工顧問委員會勞方代表,以及授勳評審委員會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