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本社舉辦五周年論壇暨慶典,邀請多位政商界及學術界權威人士聚首一堂,探討中美博弈下的香港新出路。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他的演講內容摘要:
中美博弈是一個長青話題,由去年年中談到現在仍是議論紛紛。在中美貿易戰,香港其實不屬於任何一方,因為一國兩制下,《基本法》賦予香港單獨的關稅貿易區地位,在中美之間是一個分開出來的個體,但同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無論中國或美國,都是香港貿易最有份量的夥伴。
我的演講將以三個最多人提出的問題為起點:
- 中美貿易戰是否僅僅是中美之間的雙邊問題?
- 假設中美貿易談判希望在11月達成初步協議,即使雙方能停戰復和,中美關係能否回復舊觀?
- 在中美貿易戰下,香港如何自處?
全球化趨勢出現變改
談到第一問題:中美貿易戰是否雙邊問題?這令我回想起近20年來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發展。我記得10多年前到美國進修時,看了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撰寫的兩本書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及The World is Flat。在首本書中,他提出一個理論,只要有麥當勞的地方就不會有戰爭;在《世界是平的》書中,他提出全球化已成大勢所趨,令大家減少壁壘。當時我亦信以為真,並成為我在多年來參與貿易政策事務所抱持的信念,但有麥當勞的地區不會有戰爭的說法,及後已隨着南斯拉夫被轟炸而被打破,而世界是否如佛里曼設想的平坦和消除壁壘,也令人置疑。
如果說中美貿易戰是源於貿易差額,事實看來卻並非如此,因為如果單單以貿易逆差作為開戰理由,美國會跟全球150個有貿易逆差的國家及地區開戰,因為美國只對13個經濟體有貿易順差,而香港正好排第一。因此,如單以貿易逆差來分析中美貿易戰,那麼從美方出發,一定不會是中美的雙邊問題,而是全球問題。
有人認為,與其說「逆差」不如說「逆位」,自1995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由全球排第11的經濟體系,晉升為單以貿易計全球排第一位,美國反而退居第二位。然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經十多年,貿易排名的逆位也有數年,因此不如說是出現了一股逆流。由本屆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採用關稅作為手段去影響貿易,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不單體現在關稅,還有國防及國家安全的因素加入。由此衡量,世界格局確因美國的政策而改變了。
這個政策改變是否暫時抑或長期,就帶入第二個問題:中美關係會否因貿易戰停火而回復舊觀,按照剛才的分析,有三個決定性的因素:美國的取態;中國的反應;以及對全球的影響,都關係到中美兩國能否回復昔日的關係。
美國的取態,要視乎美國本身的經濟情況,因為以關稅為貿易戰手段,從經濟學理論來看,短期內必然會對涉及貿戰的各方造成負面影響。事實上,國際貨幣組織(IMF) 已在一年內五度調低全球今年及明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被調低至2.9%。面對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及美國的影響,我認為美國的取態將視乎自身的經濟情況,但作為貿易戰的另一方,中國的取態及做法也值得關注。
一帶一路可視為「反圍堵」
從中國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日加入世貿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當時中國仍未完全開放的市場,並未準備充足。但事實證明,中國加入世貿後,所帶來的影響及收穫,整體而言是正面的。因此我認為中國應該是不會走回頭路的。
美國現時似乎正由多邊主義走向雙邊主義,重新談判一些貿易協議,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並與歐盟及日本磋商新的協議,相反中國自加入世貿以來,從作為一個學習者不斷前進,以至在六年前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些政策正反映中國奉行全球多邊主義。
如果說美國正試圖「圍堵」中國,一帶一路的走向可視為「反圍堵」。雖然在一帶一路的走向中,沒有單一國家可以獨領風騷,改變全球經貿走向,但單單在這兩年間,與中國簽定雙邊協議而認同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及地區,在今年4月已達到130多個。由此看來,全球貿易已形成兩股力量。雖然一帶一路由中國提出,但成果由全球共享。中國並在市場准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各方面作出承諾。
以貿戰角度來看,雖然美國的取態仍未明朗,但我認為中國的發展走勢很清晰,就是必然會邁向全球化,願意進行多邊合作。
至於第三個問題香港如何自處,答案是很清楚的,即使在國家未走向較國際化的政治舞台之前,香港早已奉行多邊主義,並以符合國際規則的形式進行貿易。因此無論中美貿易戰進展如何,香港必須依靠以下數點:第一是倚賴國家給予的最大優勢,就是貫徹一國兩制,因為一國兩制給予香港單獨關稅地區及經貿環境。第二是制訂經貿政策及做生意時,必須秉持一視同仁,訂明清晰政策,此制度優勢正是我們在國際間被公認為最自由市場的原因。第三是香港擔當的角色,必須協助海外企業走進內地,並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這將是香港能夠重生的要點。
香港獨特地位源於基本法
總括而言,中美兩國貿戰,反映全球各國所面對的挑戰,就是經貿環境能否保持平穩發展(smooth sailing),而各國必須對此作出取捨。中國看來有決心走向開放及多邊主義,而在此發展中,香港的固有地位維持不變。我這說法並無新意,因為這是過去數十年來,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及重要商貿中心所奉行的經貿原則及政策。
20年前,香港是全球第七的經濟體,到今天仍保持全球第七,儘管沒有上升,卻證明香港有自身的優勢,亦有其價值。
在貿易戰開打後,不少在內地投資設廠、出口美國的香港公司已進行轉型,如發掘新的市場、升級轉型等,但最近數月內憂外患的情勢下,基於市場前景及目前的困境,現時逼在眉睫的工作,是協助中小企解決銀根問題,因此政府除了提供八成信貸保證,又調動政府口袋已有350億元的不同基金,以在此困難時期對中小企加強協助。
全球經貿格局正在改變中,尤其是美國的經貿政策已經逆轉了以往減少關稅壁壘的取向,香港傳統以來依靠大國的貿易亦須隨之改變,而大灣區本身是市場,也是一個有經濟實力的地方。另外就是一帶一路,如果策略迎合了全球的需要,香港將能夠分一杯羹。
對於美國對港政策,我認為有許多有意無意的誤解,即使剛在美國眾議院通過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那只是美國自己的法案,與他國無關,與世貿也沒有關係。我們應該堅持國家賦予並賴以成功的政策。香港在國際經貿關係中的獨特地位並非源自其他任何地方的施予,而是來自《基本法》,毋須仰人鼻息。未來香港將繼續奉行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