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不為人知的一面

因為沒受正規教育,沒有條條框框,反而開闊了達文西的思維。他不對學術權威低頭,敢於挑戰既有知識。

上兩星期跟大家詳細介紹了達文西《聖安娜與聖母子》油畫與素描各自精彩之處,與畫家從第一幅草圖到最後決定落墨的油畫,中間的藝術思想變化和發展軌跡。今天最後一篇跟大家談談達文西畫作一些有趣的共同點與專用手法,分享一些普遍不為人知的達文西其人其事,希望為大家塑造一個較為立體的達文西。

畫家專用 宗教手勢

大家有沒有留意一個很特別的手勢,可說是達文西的「專用」動作?在《聖安娜施洗若翰與聖母子》(圖1)的素描裏,聖安娜左手食指有點不自然地直指天上。她的手也描得很大,顏色明黃,好像畫家要突出這一動作。《施洗若翰》(St John the Baptist,圖2)整幅畫面更只有一個動作,聖若翰右手橫胸,食指直指天上,同樣的手指也畫得非常清晰突出。兩幅畫,同一動作,同一訊息,告訴我們,一切事物,包括耶穌降生,救贖世人,都是天父安排。

圖1:《聖安娜施洗若翰與聖母子素描圖》(The Burlington House Cartoon ),達文西,1499-1500。著色紙碳筆黑白粉筆   高142 cm 闊105cm 英國倫敦皇家美術館
圖1:《聖安娜施洗若翰與聖母子素描圖》(The Burlington House Cartoon ),達文西,1499-1500。著色紙碳筆黑白粉筆 高142 cm 闊105cm 英國倫敦皇家美術館

圖2:《施洗若翰》(St John the Baptist),達文西,1513-1516。木板油彩,高69 cm 闊57cm 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圖2:《施洗若翰》(St John the Baptist),達文西,1513-1516。木板油彩,高69 cm 闊57cm 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在《最後晚餐》(圖3)裏,耶穌畫面右面的宗徒聖多默(St Thomas)同樣右手食指向天,這個舉動,藝術史家有多達九個不同解讀,我本人比較同意兩種。第一是多默說「上天可鑑,我肯定不是出賣老師你那一個人」。第二是耶穌復活後,看到多默,請多默用手指觸摸他胸前的傷口,證明他真的是耶穌;愛懷疑的多默透過他的手指,成為耶穌復活(因而耶穌是神而不是人)的最佳證人。

圖3:《最後晚餐》(1515-20),達文西嘗試用蛋彩壁畫這個新方法繪製原畫,後來證明這方法表層很快剝落。加上壁畫周圍環境潮濕,原畫破壞的很快,細部不清。上圖為實物原大抄本,Giampietrino(1508-49年)或Antonio Boltraffio(1467-1516)抄製。抄本沒有原畫窗戶以上的天花部分,但要研究人物與動作細部是一個好的選擇。
圖3:《最後晚餐》(1515-20),達文西嘗試用蛋彩壁畫這個新方法繪製原畫,後來證明這方法表層很快剝落。加上壁畫周圍環境潮濕,原畫破壞的很快,細部不清。上圖為實物原大抄本,Giampietrino(1508-49年)或Antonio Boltraffio(1467-1516)抄製。抄本沒有原畫窗戶以上的天花部分,但要研究人物與動作細部是一個好的選擇。

同樣地,《岩間聖母》第一幅(註1)裏畫面右面的天使,也伸出一隻食指,遙指小耶穌,提醒我們耶穌是我們的救主。跟「施洗若翰」(圖2)一樣,這位天使也是直視觀者,好像要直接提醒我們,耶穌是我們的救贖。

慷慨名士 茹素放生

達文西(1452-1519)其人其事,相信大家所知甚詳。這裏只說幾點較少為人知的點滴,希望透過理解藝術家為人,提昇對他畫作的欣賞與理解。

達文西本身是一個美男子(圖4),愛打扮,愛特立獨行,自創一格。當時很多畫家的自畫像都把自己畫的像一個貴族。達文西卻一派名士風流。時人外披無袖背心長至腳跟,達文西卻經常穿一件只及膝蓋的玫紅色背心。年紀漸長,開始留一把長及胸口的鬍子,並為鬍子悉心修飾,他對鬈髮情有獨鍾,甚至把自己的鬍子弄鬈。達文西喜歡鬈髮是出了名的,大家有空可以翻翻他的畫作包括大量的素描,會發現差不多每一個人物無論男女老少都有一點鬈髮、鬈鬍子,甚或全頭鬈髮。

圖4:《達文西畫像》(原畫破損,此乃修圖版 ),不知名畫家,1505-1510。木板蛋彩,高60 cm 闊40cm Museo delle Antiche Genti di Lucania。
圖4:《達文西畫像》(原畫破損,此乃修圖版 ),不知名畫家,1505-1510。木板蛋彩,高60 cm 闊40cm Museo delle Antiche Genti di Lucania。

達文西愛護動物,嚮往自由。他不阻止他人吃肉,招呼朋友還會有魚有肉,但自己大半生茹素,認為人貴為萬物之靈,應該保護動物而不是殺害牠們的弱小以飽一己口福。因為不想把「死了」的東西往身上掛,只穿麻質衣服,不穿毛皮。義大利藝術史家瓦薩里記載,每逢達文西走過雀鳥店,會向店家買下鳥兒,親手把鳥兒一隻一隻地從籠中取出,把牠們放生,讓牠們重獲自由。

達文西為人慷慨,家裏大門長開,朋友來到,歡迎免費食宿。他個性外向,廣交朋友,加上樣貌俊朗,性情可親,博聞強記,能說會道,大家都喜歡跟他來往。他對數學幾何、機械工程、軍事建築、流體力學都有研究,既懂得天文地理、人體構造,又有很多新奇古怪的想法與發明,大家對他的談話內容都很感興趣。因為他大畫家的地位、音樂與舞台設計的造詣,有什麼關於美的討論都請他來論斷。當時很多米蘭與翡冷翠知識分子包括數學家、建築師與詩人等,在自己書信與文章裏都有提及達文西。

好奇體驗 自學成材

為什麼達文西知識面這麼廣?又這麼有成就?(註2)他受過高深教育嗎?誰是他的老師?

其實達文西沒受過正規教育,幼年在家裏只接受了一些基礎語文與算術概念。唯一真正拜師學藝的是17歲時跟隨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接受了七年繪畫與雕塑基礎訓練,但老師很早已經看出他將來成就會青出於藍。

因為沒受正規教育,沒有條條框框,反而開闊了達文西的思維。他不對學術權威低頭,敢於挑戰既有知識。不自我設限,天馬行空的想法,激發無盡創意。沒受過教育沒關係,他是一個非常好奇好學的終身學習典範。採用當時還未有普遍使用的科學方法,自己直接觀察,親自實驗,逐一紀錄在筆記本裏。達文西很為自己這種體驗式學習自豪,曾在一份文件上簽下「達文西,經驗的信徒」(註3)這個簽名。在自己的筆記本裏也寫下這幾句話「他們都說因為我唸書少,所以不懂怎樣表達我要說的。其實他們不知道,我研究的題目不需要其他人的看法,需要的是我自己的體驗」(註4)。

不斷改進 永不完成

從史實來看,達文西並不注重金錢,如果愛錢而他的畫又這麼受歡迎,他會整天畫畫。他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探究大自然的真相與運作方法,研究發明新工具。他非常勤勞,每天都為自己準備一列要達成的讀書、研究與工作任務(是現在我們的To Do List的始祖?)。唯他興趣廣泛,又相信親身體驗。既要親身觀察大自然,又親自動手解剖(註5)、做模型、做實驗等,就是長壽67歲(當時是很不錯了),一天只有24小時,怎生夠用呢?難怪他畫作不多。也因為他不斷研究,不斷把研究所得應用在畫作上,不斷作出修改,很多畫作都沒能在有生之年感到滿意,是出了名最多未完成作品的畫家,包括早期作品《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1472),《聖葉理諾在野外》(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1481)與《三智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都有部分未完成的痕跡。至死身邊還是帶着《蒙羅麗莎》與《聖安娜與聖母子》這兩幅未正式完成的油畫。

因此兩畫是達文西死前十多年的不斷創作,羅浮宮形容《聖安娜與聖母子》為「達文西的終極傑作」,「集畫家多方探討自然與藝術之大成」絕不為過。大家看完這三星期的介紹與分析,有沒有像我一樣,為達文西同樣發達的左右腦,完美結合科學與藝術的成就,而大為拜服呢?

聖安娜與聖母子三之三

本系列文章:

聖安娜與聖母子

沉思與創造的藝術家

備註

註1:《岩間聖母》第一幅,請參看2019年9月12日〈聖安娜與聖母子〉

註2:達文西在生時沒有公開他的筆記本與發明,後人多年後在他手稿裏發現幾百年後才出現的直升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排水系統、非常準確的心臟解剖圖等等。很多科學家都說,如果達文西在生時發表這些研究與發明,科學會一下子往前跳躍幾百年。現代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說得好,「達文西就好像一個在黑暗中太早醒來的人,其他人還在夢中」。唯若達文西在生時發表了他的科學研究,可能不會再有時間畫畫,我們就看不到這麼多既有創意又充滿美感的作品了。

註3:「達文西,經驗的信徒」原文“Leonardo da Vinci, disscepolo della sperientia”(英譯“disciple of experience”)。

註4:原文為義大利文,英譯版 “I am fully aware that not being a man of letters may cause certain people……to allege that I am a man without learning……and I cannot properly express what I desire to describe,but they do not know that my subjects require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e words of others.”

註5:達文西親自動手解剖了30具屍體,這是一種髒活、累活,沒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真精神與學習熱情很難每天晚上一個人到醫院停屍間,解剖發臭的屍體多天。

註6:請參看2019年9月12日〈聖安娜與聖母子〉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