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在起跑線:毒咒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或者「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內地幾乎流行了10年的一句話。內地正經的評論,可以說是齊聲討伐,但是媒體與民間卻愈傳愈烈;苦口婆心不敵「愛兒心切」。這兩年,這句話也在香港流行起來,甚至有學術機構糊里糊塗地用來作為研討會的標題。
奧運會,難免要與體育運動拉點關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或者「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內地幾乎流行了10年的一句話。內地正經的評論,可以說是齊聲討伐,但是媒體與民間卻愈傳愈烈;苦口婆心不敵「愛兒心切」。這兩年,這句話也在香港流行起來,甚至有學術機構糊里糊塗地用來作為研討會的標題。
 
也許讀者都明白,現在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真正的指運動場上的競賽,而是比喻「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這是最正面的闡釋了:在運動場上,起跑慢了,就輸了許多;孩子的教育,早期慢了,將來就會輸許多。聽起來順理成章, 對於家長來說,很受刺激,於是就想辦法讓孩子盡量多學一點。

 

早期教育 極為重要

 
其實,即使在運動場上,也沒有起步愈早愈好的規則,起步過早,叫「偷步」。起步時間的拿捏,也是運動員的一種素養,今屆奧運會,不是有運動員在游泳接力中過早起步而喪失資格嗎?再說,「起跑線」的重要性,僅限於短距離的衝刺式賽跑,跑過長跑的人都知道,長距離的競賽,起步快慢、是否帶頭,只是個別運動員自己的策略,在比賽後期才衝線成功的,比比皆是。
 
早期教育是否重要?當然重要,極為重要。幼兒時期的身體與心智的發展影響一生,有些發展,比如營養、語言,幼兒的時候缺乏了,就會失去將來發展的良好基礎。近年大家都接受的母乳餵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這是後期難以補償的。
 
教育來說,愈來愈多的國家接受的早期雙語(或多語)沉浸,那是後期教育不容易彌補的。還可以舉出許多許多,說明我們的教育觀念和制度,「重視大學,輕視幼兒」是一種謬誤,是違反人類成長規律的;我們的幼兒教師,資歷要求最低、工資最低,也是違反人類成長的真正需要。以經濟學原理來說,幼兒教育節省一元錢,將來會以付出幾十元作為代價。這是說,孩子的早期教育極為重要,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和觀念改變。
 
但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其毒害不在於提倡早期教育,它最大的毒害是一個「輸」字,把家長的情緒都綁在「輸、贏」的戰車上去。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輸、贏」是完全兩回事。
 
這是幼兒成長與運動場最大的不同。運動場有固定的跑道、固定的方向,每個人按照統一的規則去跑;幼兒就很不一樣,有些孩子(尤其男孩)到了兩歲還不說話,父母急死了,怕是啞巴,長大了可能是一個演說家;孩子不到一歲就能摸着牆學步了,家長高興得不得了,但又不可能因此斷定將來就是運動家。孩子的成長,快與慢、早與遲,只有大概的階段,每個人都不一樣。如何定輸贏?
 
孩子成長的早遲、快慢,牽動大人的情緒,那是人之常情,一般也不會帶來任何禍害,但若是人為地刻意去加速、提早,卻很可能會危害孩子的成長。不久以前,很多家庭還用「學行車」,嬰孩在懂得走路之前,在一個圓形的、有輪的小座位裏面,用雙腳撐地,悠然自得;後來才知道,這是錯誤地、不自然地鍛煉他們的腿部肌肉,現在就絕跡了。也有相反的,家長有時候誤會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不會說話,就不與孩子講話,結果孩子就缺少語言元素的輸入,延遲了說話。
 

快慢遲早 無關宏旨

 
這些都說明孩子的早期成長是有規律的,是在現實世界的環境中自然發生的,而發生的過程也是各個不一樣的。家長的責任在於了解孩子,提供自然的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可以有對、錯,有好、壞,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但是不存在「輸、贏」的因素。
 
「輸、贏」講究的是比較、是比賽:「看誰的孩子贏?」「贏」是要打倒別人才算數,「贏」就要攀比,於是「人家的孩子」就成了標尺:「兩歲就念唐詩了」、「3歲就學鋼琴了」,還有英語、武術、書法、舞蹈、籃球、游泳,甚至記憶、思維方法等等。有些適宜早學,有些不宜早學,哪裏顧得這許多?反正同輩們的孩子都在學,人家一個暑假學七八樣,我們家的只有4樣,那不是明明「輸」在起跑線上了嗎?暑假如是、平常如是,把孩子的時間塞得滿滿的。到底孩子學了些什麼?損失了什麼?無法考慮了。
 
家長有這個需求,有生意哪有不做的?於是出現種種提供這類幼兒活動的項目和機構。有些比較認真,有些老實說純粹是滿足家長的慾望,但收費大都不便宜;有些明顯地進度緩慢,有點「dum症」;有些貌似在引導學生學習,但卻看不出有什麼章則,反正源源不絕有家長把孩子送進來。還有真正的比賽,小小年紀的幼兒就可以拿冠軍、優異獎,家長好不高興(不止一次看到幼嬰的爬行比賽,老是弄不懂在比賽什麼)。

 

只顧輸贏 不問後果

 
打倒別人,自己得到什麼?往往沒有家長會問一下自己,但是香港人是講究成果的,於是給孩子製造一個豐滿的「檔案」(就是上周談到大學入學要求的 portfolio)。曾經看過一份幼兒的「檔案」,有20多頁,有40多項獎項,孩子才4歲。不可思議!朋友說筆者少見多怪,「還有更長的呢!」
 
於是輪到學校了。有少數的幼兒園和學校不看(甚至不接受)「檔案」,但是大多數還是接受的,理由是「考生太多,知道多一點資料總是好的!」不知道哪一年開始,小小的幼兒,也要挑選、擇優;也不知道是根據哪一門子的學問,可以三四歲(甚至兩歲)就分出孩子的優劣,於是惡性循環,家長競相把「檔案」拉長、加厚,算是小小幼兒的「業績」吧!孩子從小就以為拿着一大本厚厚的「檔案」,是自己的威風。
 
來來去去,把孩子最寶貴的學習時間貢獻給「檔案」了。聽過有家長說,「人人都做,不做不行;還不能做得太差。」
 
這還不算,由於絕大多數學校都要面試,於是又出現不少幼兒面試的訓練班。雖然許多家長都不以為然,但又不敢不參加。「我的孩子連話都沒有講全,參加訓練總有點好處吧!」這更加是與幼兒的成長一點關係都沒有,只不過是過早要他們按大人的期望演戲。請問:「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否一個毒咒?
 
「輸、贏」的觀念,霸佔着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在幼兒最需要奔放地成長的時候,過了這個階段,就要受到大社會的規範。在這個時候,強迫孩子去接受「輸、贏」的煎熬,恰恰是在他們人生的起跑階段,強迫他們做他們不應該做的事。其實是「錯在起跑線上」。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刊登。 
 
(封面圖片:Pixabay)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