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士邦(James Bond)是個虛構人物,原是作家筆下英國秘密情報組織的特務。後來影視化變成一個風行全球電影系列的主角。他的代號是007,自從系列的第一部Dr. No1962年在港公映時片名被譯為《鐵金剛勇破神秘島》後,他也多了一個中文外號「鐵金剛」,直至最近才給摘掉。
回顧「鐵金剛」電影系列
筆者這一代人,幾乎是與鐵金剛電影同步成長,青少年時代起幾乎每套鐵金剛戲都有捧場。
早期007電影被分類為不雅、有色情成分,所以學校對電影持有負評。隨着社會日趨開放,到了80年代,鐵金剛故事的英文簡寫版小書竟被納為課外閱讀圖書。
事實上早期的占士邦被刻劃成一個風流倜儻的小白臉,廣受女性青睞;每每在執行任務、完成工作後都攬女入懷,甚至共赴巫山。製作方這種物化女性、帶着歧視的心態確是意識不良。當年在西方世界或會接受這個定型,時至今日早已政治不正確,踏入新世紀後逐漸用其他賣點取代。
直至最近幾集,主角性格行為亦重塑得較為人性化、關懷身邊人與事;當然電影故事亦加入更多柔性元素。正在上映的《007:生死有時》最令邦粉揪心的當然是「生死」時刻,這正正反映電影善捉觀眾的情感需要。未知將來發展,至少這場戲已成為各大影話中不可或缺的焦點。
順帶一提,占士邦雖有「鐵金剛」外號,意指他「打不死」;但60年代作品《鐵金剛勇破火箭嶺》中他早已死過一次。電影讓亞洲一方觀眾發燒起來,因有不少鏡頭是在東京取景。話說這系列樂於去世界不同地方拍外景,成為一個賣點;例如泰國攀牙灣的占士邦島就是《鐵金剛大戰金槍客》的外景地方,相信不少港人都曾在那兒留下腳毛。
占士邦與國際形勢
雖然占士邦生性風流的行為兒童不宜,但當年入場睇戲,往往有機會從故事劇情中惡補當時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
由於占士邦隸屬英國情報組織,自然為歐美北約賣命;所以片中歹角的形象往往都似在影射現實國際中非自由世界的領導人。60年代是冷戰氣氛最盛的時期,貌似史太林、卡斯特羅、金氏父子的對頭人首領角色令人心領神會。
作為中學生在觀影後,增加了對國際政治時事的關注,當然影評亦成為導讀材料。那些年課室內基本上鮮談政治,況且港澳地方曾被視為自由世界的橋頭堡,老師不會無緣無故向學生分析形勢(那時未有通識科,學生考好試升大學仿似是唯一目標)。因此間諜電影成為認識世界局勢的資料來源。
大概進入80年代後,鐵金剛處理的情報伸延到非洲、中亞、東歐等地方;都是配合世界形勢的顯性轉移。KGB早已隨着蘇聯解體而淡出,90年代後鐵金剛的劇情似乎偏重於高科技武器的情報,對手除買賣軍火外,亦染指毒品、藥物、空間科技設施等等。
世紀之交全球已處於單頭超級霸權的龐大軍事箝制之下,英國特務又怎可能把華盛頓視作對頭人呢?近10年占士邦要對付的,形象亦轉成朝鮮、南美,甚至阿拉伯世界的人,這是事出有因的安排。
睇鐵金剛了解世事幻變
一直以來筆者都覺得,借用身邊事物作為學科以外的學習是最為有效率,也是令學生印象較深刻的方法。
鐵金剛上映時坊間已有的宣傳,加上茶餘飯後的資訊,形成一個討論氛圍。就如新近的這套電影劇情中,值得挪來討論的話題包括那個基因鎖定殺人的技術:是否可行?若有的話,世界安全將會變成怎樣?STEM潮流可會令錯用科技情況更為惡劣?電影中描述世界超強國的特務行事手法,在現實中真的嗎?當然,老師需要蒐集新聞資訊作為佐證。
世事幻變無常,60年來片中出現過供占士邦用的科技器材,好些已進入日常生活;例如無人汽車,微型通訊器。借戲講教育,007會是個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