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Echigo-Tsumari Art Field)自千禧年開始,每3年一次在越後妻有(新瀉縣南部十日町、津南町及附近地區)舉辦,是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祭。以「人類就在自然中」為理念、地方再造為目標,將藝術作為橋樑,農田作為舞台,連繫人與自然,並探討地域文化的承傳與發展,發掘地方蘊含的價值,發揮地方潛在的魅力,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人民的智慧以及地域的資源,共同振興當地農村的面貌。
——藝術祭官方介紹
大地藝術祭──融入在地
從千禧年第一屆到今年第九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儼然已成為了日本一張國際性名片。說到「大地藝術祭」,人們就會第一時間想到越後妻有。然而,回望20多年前,被稱為日本里山地區(Satoyama,意思就是住家聚落、耕地、溪流、山丘混合的地景)的這一帶少子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前往城市生活,村落集鎮蕭條。藝術祭的委員會以總監北川富朗等人前瞻地提出了以藝術來重振當地產業,恢復地區活力的可能。
每一種前瞻的想法執行起初都是一場磨難。北川先生坦言一開始這個項目遭到了當地人的不理解及反對,推行起來相當的困難,選址上也一直諸多不易。隨着藝術祭名聲漸起,這個情況才有所改變,慢慢獲廣泛接受並開始獲得支持,最近幾屆更從原本的十日町及津南町擴展到了周邊的川西、松代、松之山等區,覆蓋超過760多平方公里。疫情前的2018年,訪客達到了近55萬人,不僅為當地社會帶來了經濟得益,也悄悄改變着社區和人。
人們走入了鄉村和自然,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山水連接,不再視藝術為高大上,陶冶了身心,提高了審美,漸漸視藝術為必要的存在。一些傳統的農業活動也因為藝術祭的關係重新活躍,比如十日町的蓬平村停止了多年的養蠶採繭活動,在2006年第三屆大地藝術祭登場作品《繭之家》出現後,農人又開始在冬日豪雪封山下重拾這項傳統產業。
近年,藝術祭也跟隨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人們對更多生活方式的探求,加入了飲食文化、花藝、陶藝等等生活藝術活動,使得藝術祭愈來愈接地氣,愈來愈受年輕人和35嵗以上的職業女性訪客歡迎,它也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有遊客就有資本進入,充滿全新概念、充分利用當地食材的設計酒店和餐廳也在該地區次第落成,吸引東京和海外高端遊客湧入,訂房訂位都需幾個月以上,一位難求。
筆者因投資涉及的一個國內鄉村重建項目,認知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已久,卻一直沒有機會造訪,此次終於走馬看花,花了兩天時間持着藝術祭passport自駕參觀。總體感受是藝術祭果然名不虛傳,真是用心良苦地利用了鄉間各處角角落落、花了不少心思尋找合適的地方。為了讓各村各地都能被覆蓋、被帶動起來,廢棄的鄉村小學、工廠、礦場,小村落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偏遠無人的小神社等等都被利用上了。
藝術將參觀者帶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角落,但是沿路有時空無一人,或者看到幾位留守高齡老人正在農作,可以想像十多年之後這些地方可能就隨着老人家的去世會徹底荒廢。由此可見,藝術祭已然卓有成效,但在鄉村復興任務上依然任重道遠,這也是和日本的整個社會嚴重老齡化有關。從這一點上來看,藝術祭似乎正在執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社會的趨勢已成,有時無法撼動,但是筆者在感受這種悲涼無奈之餘,對北川和他的團隊在這種明之不可為依然努力為之的態度,充滿着崇敬。畢竟國內近十多年各地的大地藝術項目和鄉村復興思路,多受越後妻有藝術祭的深刻影響,讓剛開始遇到少子老齡化問題的社會提供很多思路。光憑這一點,北川和他的團隊的前行已經意義巨大。
如何利用當地地貌
說回藝術作品本身,最大感受是很多作品其實構思非常簡單,但卻很會利用既有的地貌基礎上加以創意,看了會覺得為何我沒想到的那種感覺。做為大地藝術,當然首先是要如何利用當地地貌來完成高質量的藝術品,在這點上,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是非常成功的。
藝術祭最有看點的一個項目──清津峽溪谷隧道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項目名為《光之隧道》(Tunnel of Light),由中國大陸出生成長、美籍著名建築師馬岩松和他創立的MAD建築事務所設計。
清津峽位於十日町的南部,全長12.5公里,是日本三大峽谷之一,一向來被稱為絕景之地。1996年隧道開挖,到了2018年作為大地藝術祭項目之一加以翻新提升,疫情期間又在二號觀景台新增了作品。建築師將全長750米的隧道假想成一艘與世隔絕的潛水艇,入口設施如同船頭潛望鏡,而每一個向着峽谷的觀景台,就如同潛水艇上的窗戶一般,而終點更被打造成了觀賞清津峽的最美全景站。
隧道全長750米,沿入口向前,分別經過第一、第二、第三觀景台,最後到達終點──鏡池(Light Cave)。第二觀景台在2021年新增了作品Flow,以黑白條紋覆蓋整個牆面和地面,包括中間一個蒙古包形洗手間「泡泡」。這樣的設計使得凝視空間的視角發生了奇特的變化,峽谷的景色宛如湧進了觀景台,而觀者又如置身於一個異度空間中,原本的形狀從視覺中消失。而第三觀景台的設計更加簡單,卻有著極其美麗的效果,觀景台穹頂和牆壁上鑲嵌著宛如水滴般的鏡子,反射著外面的靚景。配合燈光,空間如同神秘外太空一般絢爛。據說夕陽西下,鏡子反射晚霞,紅光覆蓋,效果非常驚艷。
終點鏡池是終極打卡點,因為它的超高顏值出現在各種宣傳資料和網紅博主的打卡分享中。其實設計原理也是超級簡單:以半鏡面的不鏽鋼板覆蓋整體地面,注入水,自創了一個平靜的鏡面。將岩石峽壁、蒼翠綠意和藍天反射入水中,觀景的圓洞在水中的倒影正好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月門,如夢如幻。遊客更可沿着水池的邊緣淺水處涉水走到觀景台邊欣賞,人的舉動倒映其中,在美景上剪影瞳瞳,既有靜態又有動態的美,讓人流連忘返。整個項目的改造翻新最大的功夫其實在於建築師的巧思,但呈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思處處創意無限
藝術祭另外幾個重要看點是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和農舞台,一樣是「四兩撥千斤」的典範。里山美術館中,Hara Hiroshi+Atelier建築師研究所為此次藝術祭創作了大型互動性裝置展”87 Days Square Adventure with Captain Monet”。美術館的中庭本來是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lich的作品Palimpsest pond of sky,注入淺水,以鏡像原理倒影湛藍天空。現在的設計團隊在上面以木板搭橋,大人小孩在其中穿梭玩耍打卡,又靚又好玩。再在廊柱間以類似保鮮膜之類的材質,纏繞出一個白色星狀繭子一般,呼應里山地區的養蠶採繭傳統。訪客可在內部攀爬,承重力相當不錯,尤其受到親子旅遊的家長歡迎。真是顏值又高又便宜,實在是很高明!
那邊廂的農舞台則以秋收中的農田為畫布,穿插各種雕塑藝術和裝置藝術,該地區以優質的稻米聞名,創作展現當地農耕生活,筆者到訪時,正逢一大群學生參觀秋收,在田地間和農人一起忙碌,藝術和生活結合得水到渠成,活潑自然。
除了上述幾個重點項目,藝術節上好多作品都有類似的輕巧而靈動的做法。大有大做,比如James Turrell的《光之屋》(House of Light),將一棟舊屋全面改造,巧妙在於屋頂居然以機械裝置整個可以遙控平移打開,光線射入,隨天色而變,是為《光之屋》。也可以小有小做,內海昭子的For lots of lost window將簡單框架設於野外成窗,掛上白紗為窗簾,眺望本地美景之餘,打卡拍照一流,相當容易,卻相當可愛,符合當前觀眾審美和社交媒體分享的需求。意大利藝術家Esther Stocker運用黑白幾何圖形包裝整個松代城的一樓入口處,中間仿佛球體懸浮在空間之中,造成視覺上目眩神迷的效果,稱為Perspectives of Longing,松代城3樓的Shedding Time由Kurakake Junichi+Nih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 Sculpture設計,也是沒費多少功夫就吸引來大量訪客。
參觀藝術祭沒兩天,最大的感受是:只是小小巧思,立即為普通的地形地貌增添了顏值和風采,有些老舊地方更是經藝術家建築師之手化腐朽為神奇。近幾年人人擔心AI全面替代人類工作的時代即將到來,其實何須妄自菲薄,人類的創意和創造力真是人工智能無法企及、無法替代的。
香港部屋(HK House)
藝術祭最讓筆者感到親切和感動的當然是「香港部屋」,這是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和藝術祭實行委員會合作的項目,2018年開始在津南町建立,旨在推廣香港的藝術和藝術人才。今年已經是第三次「香港部屋3年計劃」,展出由香港藝術家曾敏富和譚若蘭的多媒體裝置作品《一樣不一樣》。
對這兩位香港藝術家並不熟悉,此次在異國看到他們的作品,大為驚喜之餘刮目相看,香港有如此有創意的藝術家!大地藝術的特色就是要與當地自然結合,因此兩位藝術家在創作之前,被邀請在津南生活了一段時間,造訪當地社區,和農人交流,親身體驗當地生活。這種和香港截然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成就了這件相當豐富好看的作品。
藝術家以投影和燈光效果將部屋牆壁變身屏幕,香港和津南的風景從日出到日落,四季更替,隨着時間流動,展現着兩地截然不同的風貌。在場地上同時擺放着手做泥盤,用機械裝置令舊農具在泥盤上轉動,恍如時鐘一般。泥盤轉動,牆上的光影流逝,呈現香港城市人的忙碌生活和津南農人跟隨大自然時鐘的自如。作品中有城市人對時間的反思,也有對人和自然共融的向往。一樣的世界中,卻有着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同一片天空下,人類以各自的方式和自然一起在時間中日復一日。
香港的藝術家身處全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可以說是很洋氣,這個作品大概也有這樣的特質。無論從作品的概念、完成度和呈現的效果都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不知康文署之後是否有計劃在展覽完成之後,回香港另覓場地長久展出,相信香港本地觀眾及中外遊客會非常喜愛。
熱門地點外的另一個好選擇
一路自駕遊覽,沒有碰到太多香港遊客,不知是因為對香港人來說,日本實在太多其他飲飲食食,兼靚景打卡的熱門選擇?還是覺得此地交通不便?
其實從東京去到越後妻有地區頗為方便。筆者的行程是一早從東京坐新幹線到湯沢站,只需1小時15分鐘。之後在湯沢站提取網上已租好的車,不到10點就絲滑開始自駕探尋之旅。兩天之中,開車去大部分的點,都還是方便。有些點很小,很偏僻,確實一通好找,停車也不是太容易,但總體來說,會開車的遊客大部分時間是順暢的。
一個不在旅遊熱門地點的大地藝術祭要成功,首先關鍵是交通。藝術祭的主辦方當然也深諳這一點,為不開車的訪客推出了不同逗留時間的導覽團。有些團還包括品嘗在地美食,讓訪客順便品嘗當地自產的農作物,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安排,也符合藝術祭目的──振興當地農村。導覽團行程一般從十日町開始,無論從東京還是從新瀉機場,都是到湯沢再轉車到十日町,讀者可以自行在網站上瀏覽和預定行程(https://www.echigo-tsumari.jp/en/visit/v_category/tour/)。
筆者也建議到訪者如果是自駕前往,可以先在網上購買Passport,費用會比在地買便宜。請將自駕第一站設置在清津峽隧道,入口附近就有藝術祭站點領取Passport並可購買全域地圖,有了這份地圖,整個地區的藝術作品分布才會比較清晰。不知何故,網站上並沒有提供此地圖。
可惜今年的藝術祭在里山地區踏入初冬的11月10日就將結束,不過很多過往作品都會繼續在地開放,有興趣的讀者依然可以前往,據說清津峽光之隧道在冬天大雪時是最美的,心神往之。
海島藝術祭
這次的行程,讓筆者圓夢之餘,還是深切體會香港也完全有條件和可能,搞一個雙年或3年的「海島藝術祭」。將香港美麗的海灘、衰落的小漁村、廢棄的小村校、石屋等等充分利用起來,為香港漸漸失去魅力的旅遊業找到新的看點和動力。購物和景點已經不再吸引當今的遊客,特別對年輕的訪客,體驗和文化藝術才是吸引他們的東西。在海島藝術祭的基礎上,還可以延伸「海島徒步」、「漁村學廚」、沙灘體育賽事、野外音樂節等等。
香港在荔枝窩等地曾搞過一些小型藝術駐村項目,唯始終缺乏有力的策劃和政府撥款支持。港府在面對社會結構和產業結構急劇變化的當前,實在需要拿出魄力和行動力來盡快啟動一些新的思路和倡議。大地藝術節尚可以在如此偏遠的里山獲得成功,交通便利又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的香港,又如何會不行呢?
第九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 2024)
日期:2024年7月13日至11月10日(逢周二、周三休息)
時間:10:00–17:00(10月為以後10:00–16:00)
地址:越後妻有地區(新瀉縣十日町市、津南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