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孩子的重要

透過賞識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及興趣,若在面對實踐的過程中遇上了困難,也可以多一點動力讓他學習迎難而上。

本周初探訪一位老人家,由於我與這位老人家熟稔,因此她也帶同她的孫女與我一同晚膳。這位上了年紀、滿頭白髮的婆婆每天都用心地照顧着她小孫女的日常生活,原因除了愛照顧孫女之外,亦希望讓小女孩的父母可以專心工作,不用掛心子女。

由於食店冷氣頗大,婆婆對小孫女愛護有加,不時提醒她要小心着涼,不要脱去外套。可是,在席間的閒談裏婆婆經常帶着愛意把小孫女與其他孩子比較。在我心中,我感受到婆婆的用心,她是想小孫女發奮,由於在比較之下小孫女稍遜他人,因此婆婆期望透過激勵她小孫女可以作出改善,成為提醒。可是,小孫女只是一個不足十歲的小學生,她又怎能跨越一大步作出自我反思,從而在比較下去之際反過來發奮自強呢?

這一幕深深在我腦海裏,從而令我想起了多年前曾閲讀過有關「賞識教育」的資料。

賞識教育其實並不複雜,簡單而言就是「賞」與「識」的並重。兩者(例如老師與學生,或父母與子女)必須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且能夠以互相尊重為基礎,再透過讚賞、激勵及理解等的方式讓學生或子女可以朝向目標而邁進。

記得多年前有機會與曾在猶太社區生活的朋友交流,從中得知猶太人的讚賞方式也很值得我學習與反思。記得大致提到在讚賞時不是簡單地去稱讚他人的行為,而是應該加點心思去稱讚他的品格。舉個例說,當父母與友人傾談時,若子女很安靜地在身旁,我們的稱讚不應該是「你好安靜,很乖。」因為孩子很可能會接收了「安靜」就是「乖」。那麼,可能在上課學習時需要發言表達時會將這個概念套用等同「安靜」就是「乖」。其實,這個例子是因為孩子懂得「尊重爸爸媽媽及他的朋友」所以值得我們稱讚。只有這種讚賞,孩子就會在不同的地方以尊重為原則,而不是守行為。賞識得宜至少可以達致以下幾個目的:

建立自信心

讚賞得宜往往成為一種鼓勵,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讓孩子發現他的長處與優點,能透過他人再發展肯定自我的能力,從而有助建立自信。

培養興趣

在賞識中鼓勵孩子的品格,從而有助強化正面行為。若在學習上讓孩子獲得肯定,有助其發展當中的興趣。當興趣日濃,投入感又會增加,自然成功的機會又會更大。這就像一個滾雪球的效應,不斷循環。有如我們經常所說「好的『自然』會更好」一樣。

克服困難

透過賞識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及興趣,若在面對實踐的過程中遇上了困難,也可以多一點動力讓他學習迎難而上。不少人的失敗是因為不敢嘗試,自古以來「失敗乃成功之母」。假如孩子能夠有自我肯定的能力,將可產生無畏無懼的精神。

雖說運用賞識的方法好處不少,但當中也有要注意的點子:

不盲目讚賞

賞識不是什麼都表揚,更不是在弄大話。當我們遇到孩子有錯誤或不足時也要坦誠讓他知道。只是在態度上,我們需要多加留意。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帶有鼓勵性的説話幫助他。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唱歌五音不全,我們不可能讚賞他聲音美妙,因這樣只會令他錯誤評估自己,但我們可以欣賞他認真用心的精神,同時亦可在已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下建議他如何可以提升他音準的方法。

接納失敗

雖則我們常説「失敗乃成功之母」,但如何讓孩子學習接受而又不沮喪。要讓孩子在小事中學會了失敗,應在日常生活中入手。若家長經常提供幫助,那就會奪去了孩子經歷失敗的成功機會。失敗不是最關鍵,關鍵在於如何自處。因此,家長必須在孩子還是年幼,仍在黃金的成長期中,把成功的讚賞與失敗的鼓勵作出協調,讓孩子兩者都有機會經歷。在成功與失敗的交錯中成長,孕育出健全的人格。

管理個人情緒與關係的建立

在賞識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及個人情緒的流露是很重要的。雖然孩子的年紀小,但他絕對感受到家長與他們的關係。假如兩者關經常都是以「責罵」為主要的教導方式,這雖然背後蘊含着豐富的愛,但對孩子來說他是很難明白,也難以理解的。

總結

回想到本文開首描述我與婆婆的經歷,我確信那位婆婆對她的孫女一定是痛愛有加,可是她的表達方式卻只會令年幼的孩子難受。我們可以多學習以賞識來欣賞孩子。讚賞都是要學習的,它的威力必定能改變孩子的心。

翁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