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的徽章:香港古月堂珍藏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舉要

我們看精美的雕花之餘,也在探究器物本身反映的時代思想。

唐前期的鎏金碗,一個顯而易見的特徵,是出現於內碗底部的圖案浮雕。它表現出類於徽章式的動植物觀察,再以線條、粒、塊或細葉規則地鋪砌成多重圓周。如是者,更能令觀賞的人聚焦於底部圖案內容,內外發現金碗的精心布局。此種唐代金銀器的處理手法,並非中國傳統器物的雕飾習慣,它深深受着波斯薩珊王朝製器的啟迪。由金屬的錘揲、鏨刻,到半成製品的鎏金、鑲金、錯金,粟特人憑藉該等工藝技術,廣泛活躍於中亞與長安之間,或作為中國官坊的匠人,或晉身絲路上銷售奇貨的商人,成為早期胡風文化重要的導入者,從製技的層次,開展與中國器物的深度交流。

蓮碗紋理 徽章設計

香港古月堂珍藏的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徑囗寬13釐米,底寬6.5釐米,5釐米,重259克。(圖 一)金碗外壁捶揲了12瓣仰蓮,每瓣飾以一對自下而上,十分對稱的忍冬花蔓。蓮瓣上端空隙形成的三角區域,皆飾以特定對象,或鳥或獸。蓮瓣下端空隙形成的水滴型區域,也飾以一株花枝,布局極其細緻。(圖 二)由於外壁須要製造向外凸出的蓮瓣效果,碗的內壁自然形成相反內凹的12道蓮印,內壁不再作任何附加,只在碗囗微反拋光,包囗齊整。(圖 三)於是,全碗俯瞰,神髓便集中於底部徽章設計。為營造蓮碗風格,徽章外圍的圓紋由34瓣細蓮葉組成,再由92粒細珠圍成第二重圓周。主體內圈的上下左右以細密魚子紋為底,並以蓮蓬及蓮花枝莖為背景,正中部位鏨刻一對東西展翅盤旋的長尾飛鳥,鳥首緊接着對方尾部,兩者互為照應,空間動感十足。(圖 四)類似的環迴表述方式,常見於唐代的花鳥銅鏡,例如上海博物館展出過青龍鎮遺址出土的「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便是此長尾鸚鵡的上下配對。(圖 五)

圖一:香港古月堂珍藏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
圖一:香港古月堂珍藏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

圖二: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外壁鏨刻
圖二: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外壁鏨刻

圖三: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內壁鏨刻
圖三: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內壁鏨刻

圖四: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內的薩珊徽章式紋樣
圖四: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內的薩珊徽章式紋樣

圖五:上海青龍鎮遺址出土唐代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圖五:上海青龍鎮遺址出土唐代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蓮花盛放 富貴祥和

蓮瓣的裝飾,顯然是中國文化色彩,也是自佛教東來中土以後的宗教象徵,蓮生佛祖與蓮上説教,成為佛教的最高精神所在。蓮花本體光潔明亮,清靜無塵,製器中除愛用通透的琉璃表達以外,光芒耀目的金銀器體,鏨刻着精巧的蓮花紋理,也是高貴的信仰表現,廣受貴族歡迎。此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的外底,與蓮花主題緊扣,圍繞腳盤之處,鏨刻了32塊小蓮葉。(圖 六) 此外,在碗底的主要範圍鏨刻了一組花紋,它由八花八葉的形態组成外圍的兩層,內部再以同樣刻工組成三、四層,至中部的八個花瓣才是圖組的第五層。其貌層層绽開,重疊相因,形如蓮花盛放之貌,又符合佛教寶相之花,充滿富貴祥和之氣。(圖 七)

圖六: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底座周邊鏨刻的細蓮葉紋
圖六: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底座周邊鏨刻的細蓮葉紋

圖七: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底部鏨刻的寶花紋飾
圖七:唐代雙鳥蓮瓣紋鎏金碗底部鏨刻的寶花紋飾

要做到碗底內容皆具紋理,工匠必須製造雙底的設計,一面是由模具沖壓而成的浮雕徽章,下面再焊接一塊平面鏨刻寶花的金屬圓片,以便連接於碗的腳框,工序相當繁複。作為貴族奉佛的金器,它必然展示非一般的思想信仰,雙鳥極可能就是其時活躍在唐代宮廷的長尾鸚鵡。此鳥原產地在馬來西亞半島、安達曼群島、蘇門答臘及婆羅洲一帶。史料記載,玄宗時林邑國(中南半島東部的古國)已進白鸚鵡,又言玄宗宮中蓄能言的五色鸚鵡,頗能預事及糾正不法之事。而鸚鵡悟道向佛,在唐以前的佛説中已然流行,成為蓮花佛法下最佳的圖像配搭。

精心布局 藝術智慧

唐代金銀器上的徽章式紋樣到底有多少種呢?此問題不容易回答,但並不是絕對回答不了。我們通過系統的收藏,把紋式型態紀錄下來,便成為客觀的數據庫。粗略估計,現時在中國各大博物館所藏的唐代金銀器精品不過數千件,民藏部分又多散而不精,知其時代又完好保存的至多萬件。再按器型將之分為杯、碗、盤、碟、壼、匜、爵等器皿類别,每類物品特徵最多亦只在千百之數。這個有限數量,相比於汗牛充棟的宋元明清陶瓷,是明顯的少數,當中還未計算各種民間易於仿冒的製瓷途徑。也就是説,唐代的金銀器,基於極其複雜的鎏金與鏨刻等製作工序,以及只供極少數宫廷貴族流通的對象,自然把存世數量都局限於有數專業的收藏家身上。只要用心比對個人珍藏,與海內外館藏之物作一對照,略可得出大體的數目。事實上,唐代工匠製作金銀器,皆由官署轄下的作坊督造,採用的材料、製成的類型、本體的重量皆有嚴格規定。

唐代前期律令制尚未破壞,集中由外廷的中尚署、少府監掌控,後期宦官權勢漸興,漸納入宮廷的文思院、內庫監管,個别宦者體系,例如內侍、宣徽、樞密尤見督造器物的痕跡,成為一門供奉李唐皇室生活,或者支持佛事活動的內廷要職。陝西法門寺地宮珍寶的發現,大量與佛教相關的金銀茶具,皆墨記器物名稱,材料細節和監造人員,品質控制嚴謹。故此,在花紋配置方面,必事先參考一系列圖紙和模沖式樣,始能按部就班,完成器皿的各部工程。我們看精美的雕花之餘,也在探究器物本身反映的時代思想。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金銀器的載體,全然展示了皇室貴族與佛教、外交的全接觸關係,印記着唐代的藝術智慧。

趙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