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剛過,這段日子,同學們在回味聖誕假期的歡樂同時,也在每天看著日曆,倒數着農曆新年(春節)假期的來臨。提起聖誕節與春節,筆者想起聖誕老人和財神──象徵中西文化的典型人物。
前幾天,筆者走訪一所小學,與小朋友們聊天,問他們喜歡聖誕老人還是財神。一如筆者所料,他們的答案,全是「我喜歡聖誕老人。」原因是「他把快樂帶給我們」、「他給我們禮物」……問他對財神有什麼認識,他們的答案是千篇一律的「他給我們派『利是』(紅封包)。」筆者心想:假如財神要和聖誕老人來一場中西文化的「貿易戰」,財神面對的必定是「苦戰」。其原因是……
先天不足
筆者相信,有關聖誕老人的故事,就是非洲蠻荒的「老嫗」,也能說出聖誕老人是一位充滿快樂與歡笑,體態豐盈,長滿白鬍子,穿上綴有白色皮毛的紅色衣服,胖胖的肚腩上繫着一條粗黑的大皮帶,戴着紅色的小帽,乘着8隻馴鹿拉着滿載禮物的雪橇,爬上人家的煙囪,把禮物放進小朋友掛在牀頭襪子的老人。聖誕老人的先天形象是給人帶來歡樂,關心兒童的老人。當你哼着那經典的「You better watch out! You better not cry You better not pout I’m telling you why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的時候,你會不期然的感到聖誕老人的愛與關懷。
相對於聖誕老人,代表中華文化典範的財神,卻連中國人也不知道他是北魏孝文帝時一個名叫李詭祖──一位愛民如子,以俸祿布施貧民的官員。觀察力強的人,會說出財神是頭戴朝冠,長着濃黑的長鬚,錦衣玉帶,身穿紅袍,左手執「如意」,右手執「聚寶盆」,上寫「招財進寶」四字,是到處派「利是」的民間傳說的人,卻完全不知道他是有愛心,幫助弱勢社群的人。在一般人們的心目中,財神只是一位給人供奉的神。每逢春節期間街頭巷尾都聽到的「財神到!財神到!好心得好報!財神話!財神話!揾錢依正路!財神到!財神到!好走快兩步,得到佢睇起你,你有前途,……」更讓你感到財神的不切實際。
財神形象的先天不足,讓他在中西文化的「貿易戰」中陷於困境。
後天營養不良
春節的財神,本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元素,他沒有聖誕老人那樣受人歡迎,除了是先天不足外,更甚者是「後天營養不良」。
每年的聖誕節,差不多全港所有中小學都會舉行聖誕聯歡。在學校的聯歡會中,聖誕老人必定是核心人物,他一定會在學校出現。也會給同學派禮物,同學在自己的班房內舉行聖誕聯歡會時,聖誕老人也會到各班探訪小朋友。爭相與聖誕老人拍照,是同學必然的反應。年年如是,一代傳一代,這造就了聖誕老人的魅力。
然而每年的農曆新年,本港大多數的學校極少舉辦迎接新年的活動以發揚中華文化。若說有的,也只是在校園內張貼那些由同學書寫,筆走龍蛇的揮春。雖然偶也有中學舉辦年宵攤位及醒獅表演,可卻沒有財神的份兒。學校的新春團拜也只是說句「恭喜」的祝福。更甚者是有學校的校長在給同學及同事派發的「利是」,是一張「主恩常在」,與中華文化全沒關係的小卡。筆者也曾收過這樣的「利是」。筆者收這封利是那一刻的感覺是,學校沒有進行中華文化的承傳。或許校長們對推動的中華文化的理念已被西風吹走了。假使學校在春節期間除了掛上紅彤彤的揮春外,也把象徵中國春節文化的財神爺帶進學校,筆者相信我們的學生不會在春節後只向同學查詢「你今年逗了多少利是」。
財神的「後天營養不良」,除了學校是主因外,民政事務局也責無旁貸,她沒有為象徵中華文化的財神提供「營養」。民政事務局的網頁只空空的寫着「民政事務局的政策範圍廣泛,包括公民教育、青年政策、地區及公眾關係、體育康樂,以至文化藝術等。」若你查閱民政事務局長的專欄,你當會發現局長在過去一年,鮮有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質政策與行動。
先天不足,後天沒有支援,帶着中華文化元素的財神只能單打獨鬥,陷於苦戰。
文章見刊之日,距離春節尚餘22天,筆者謹在此向各位拜個早年,「祝各位在己亥年身體健康,諸(豬)事如意。」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