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通識回歸為一個科目

通識教育科本來是個技能為本的學科,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研習,從選題到完成報告的過程就已概括所有共通能力;反而紙筆考試並非一個適切的方式。但現在不論師生、補習社或報章卻花大量精力去鑽研時事材料和那些所謂「考試技巧」;是否有些捨本逐末呢?

通識教育科以新課程核心概念,平地一聲雷般闖入了社會大眾的生活圈。課程文件頒布後,因為不少學校的初中級,甚至小學都推行設計模式十分類似的課程,結果,家長和輿情都視之為洪水猛獸。在首屆文憑試試題出現之前,更一度掀起極為猛烈的評論筆戰。施行多年後,因為在幾次大規模的社會議題中都有年輕人參與和變得激化,這都被部分人士歸因於推行了通識教育科。

通識教育科有助全人發展

筆者算得上是通識教育的大好友,在唸大學本科時已大量選修各類GE課程(比指定學分多出一倍以上)。新高中設立的通識教育科並非突變而來的科目,她的前身是預科課程改革(即「四改三」的年代)所開設的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這個學科的最大特色是:單元設計、獨立專題研究和校本評核、議題為本(不用教科書)、多元化教學活動、培養能力多於知識傳授、文理商科學生均可選修,基本上除了最後一項外,全部都被納入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內。當時筆者曾發表多篇文章對這個課程表示極力支持,更爭取在校內開設此科;甚至撰文提出應該在中學課程內設立這種課程(註)。時至今天,我對在中學階段施行類似通識教育科這樣設計的課程仍然是十分贊同,並肯定這科目對高中程度青少年的發展是有十分大的益處。

施教者不懂抽離 教學易考試導向

踏入新世紀後,為了要應付大量通識老師的需求,學界內出現了很多教師培訓課程,也吸納了不少關注社會議題的年輕教師,或非傳統入行做老師的其他主修大學畢業生成為通識老師。從好的角度來看,這批老師注入後令通識教育科更有動力和熱情;然而大量湧現的人才和培訓者的爆發期,亦導致原先設計這個課程的宗旨被模糊化了。曾幾何時,業界內戲言「通識科係人都教得」,也不無道理。正因為這個原因,目前在學校層面推行的通識教育科實際教學也可以算得上是十分多元化,施教的範式由上世紀的「依書直說」到最剌激的「跑上街頭親身經歷」都有。雖然教育局有課程文件,但基於其開放式寫法和採用議題為本的模式設計,甚具彈性,因此施教者就容易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發表出來。這在觀課時最易觀察到。其次是考試題目的牽引,自從推出這個公開試以來,幾乎每年都會以本地的一些熱門政情議題納入成為考題內容。在考試指揮捧作用下,結果令教師和考生都往這個方向鑽營;甚至要花大量精神去考究如何應付這類試題,以求取到比別人高的分數。(這並非設科原意,但現況卻是如此,不妨參考各大補習社的廣告或報章的「通識版」。)

回歸學科 削減紙筆考試

通識教育科本來是個技能為本的學科,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研習,從選題到完成報告的過程就已概括所有共通能力,反而紙筆考試並非一個適切的方式。但現在不論師生、補習社或報章卻花大量精力去鑽研時事材料和那些所謂考試技巧,是否有些捨本逐末呢?不妨從考試指揮捧概念出發,把紙筆考試佔分比例下調,例如只佔六成。考題設計亦不需要只針對技能而刻意令每個議題設計到跨範疇的提問。目前高中學生在知識和常識的掌握並不足夠,何不每個範疇各出一道題目,考考學生對範疇內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起碼考生花多些時間去閱讀和理解相關範疇的基本知識,來得更有意義。至於專題研習的佔分比例可加重至一般術科那樣,過程考核為重。
如此就是跑回頭路,向着高補通識的模式改進;師生們亦用不着整天鑽研如何攻破當前社會政經議題的考核和答題方法了。

註:〈把通識教育移植到中學課程〉,《華僑日報》,1994年10月24日及25日。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