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粵語和繁體字留在特區教育內吧!

港式粵語就是港生的母語,這一點並沒有因為回歸而改變。
十多年來內,中央官員多次重申要在特區實踐一國兩制;但在社會上總是有人對此存有很大戒心,或者說欠缺互信吧!任何小事都有機會引來不同解讀,繼而被有心人加以操作,最終就是再一次動搖一國兩制。以語文教育來說,就是一例。
 
回歸初期政府高調推出「兩文三語」政策,實施兩文三語是切合香港實際的需要。前殖民地身份令香港擁有區內最良好的法律法制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英文又是全球通用的國際溝通語文;所以在學校課程內提升英語水平是必須的。
 

教育改革不果 學生信心急降

 
可惜回歸前匆匆推出的「教學語言強力指引」卻把學校硬分成兩類。結果大部分學生學習英文信心就如潮水般急瀉,連母語教學的良好願望亦無法建立。使用母語學習,應是更有利建立學習興趣和取得好效果;用省下的學習時間來以提升英語學習。事實卻非如此。反而不少學生擔心英語學習,花更多氣力去補習。
 
上世紀末,中國崛起已漸露苗頭;不少政經評論員都預期中國經濟將成為全球發展火車頭。所以加入普通話的學習,也是符合香港新一代的利益。雖然在實施階段可能被一些人以為因為回歸而學習普通話,但從政府當日以溝通能力來表述兩文三語,似乎思維都是傾向實用價值較多。
 
比較令人覺得遺憾的是中文書寫能力的不濟。過去重英輕中,導致不少人中文表達能力欠佳,現在又諉過於電子器材的使用和印刷媒體的不濟!總之特區的中文水平真是特別差。一水之隔的澳門中文水平也不見得好,尤其出自政府手筆的中文有時更是欠通順。這方面可能仍有大量改善空間。
 
回到近日兩件相關的教育議題吧。
 
有人重提「普教中」,即以普通話教中文;筆者認為如把那作為一項教學政策的話,絕對是錯誤的。若說有學生口操標準普通話,則以普通話來學習語文,對於寫讀能力的學習確是有相得益彰的效果。不過對於大多數操港式粵語為通用語的學生,無疑是運用一種外來語去學習讀和寫;豈不是重蹈過去用英語學習的覆轍?由此更引入一個新議題:港人母語是甚麼?
 

粵語是港人母語 沒有因回歸轉變

 
港式粵語就是港生的母語,這一點並沒有因為回歸而改變!在國內城市如上海或新會地方,即使在生活上已全面使用普通話,但在家庭中還是有上海話或新會話的地位,因為那才是母語。香港既然是個特區,保留以港式粵語作為特區語言,有何不可?不妨往澳門逛逛,聽聽當地人說的澳式粵語,與香港說的不盡相同;當中也可發現葡殖殘留文化痕跡。
 
所以,本地很應該捍衛港式粵語作為一種文化特色。
 
其次是「改教簡化字」的流言。筆者本身樂於使用簡體字,但也極之反對在基礎教育內加設學習簡化字!並非為了本土主義或什麼文化大道理,純粹是因為一國兩制的緣故。
 

繁體字蘊藏的中華文化

 
香港特區從來使用的中文字體就是正體字、傳統中文字;回歸後並沒有急切需要更改。或如前面所提的理據,應該加以保留和捍衛才對。當然正如一些教中文的同工所言,正體中文字本身亦蘊藏大量中華文化訊息,連帶背後的歷史符號。港澳特區和台灣,有異於內地和國際,以正體中文字作為通用文字,又有何不妥?
 
特區應該爭取保留使用正體字和港式粵語,甚至與此相關的文化和藝術,使之成為特區的特色。這就如民族特區內的學校都保留各族文化知識和文字(如滿、蒙、藏等文字)。至於英文和英語、普通話也是需要學的,但宜留在應用層面。如打算以普通話、簡體字來取代港式粵語、正體中文,無疑本末倒置!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