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高中課程檢討

校本評核(SBA)、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其他學習經歷(OLE)、四個核心科目等項目個別來看,都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良好構思,但是所有項目同時並進,必須同學在短短兩年多內完成,就只會弄巧成拙。

早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推出諮詢文件,建議高中課程四個核心科目維持必修必考,但各科皆要重整或刪削課程及考評內容,為四個核心科目「瘦身」,減輕學生學業壓力。事實上,新高中課程推行以來,問題叢生,故現在有關當局提出上述改革,力求對症下藥,實在值得支持。

其實,新高中推行已經多年,課程內容過多、校本評核工作量大、假日補課不斷、學生學習壓力沉重等環環相扣的問題,輕則令莘莘學子變成讀書機器,令新高中「多元發展」和「全人教育」的良好願望落空,最終大量學生「跳船逃亡」,或到外國留學,或轉讀直資和國際學校的IB課程;重則在應試導向的學習生活下,壓力過大,引發各種情緒病,為此輕生的悲慘相信讀者亦時有所聞。平情而論,校本評核(SBA)、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其他學習經歷(OLE)、四個核心科目等項目個別來看,都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良好構思,但是所有項目同時並進,必須同學在短短兩年多內完成,就只會弄巧成拙。

現在諮詢文件提出四個核心科目同時「瘦身減磅」,以免引發不同科目之間的此意見衝突,也去除被指針對通識科的政治性指控,實在合情合理。至於各科均要減省內容,部分科目要合併試卷,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可自決取捨,一些科目要擬定基礎部分及延伸部分,其細節當然可以深入討論,集思廣益,但相信如能切實推行,都可紓緩學習壓力,一定程度上照顧學習差異。不過,有人認為通識科選擇不做「獨立專題探究」,文憑試最多可考獲第4級,學生在數學科只修讀基礎部分,最高只能考獲第4級成績,這些建都會令人覺得課程內容因此「淺化」,又或是令課程內的部分學習目標難以落實。然而,就現實情況來說,新高中課程兼有「普及教育的資歷認證」和「精英教育的篩選淘汰」兩種功能,課程深度徘徊於「會考」與「高考」之間,對於大部分無緣入讀八大的非精英學生來說,無疑是過艱深,故給予學子自行選擇的機會,減少學習負擔,讓他們集中精力取得五科合格或33222入讀學士學位的基本資歷,可說是照顧學習差異,解決會考和高考合併後遺症的一個嘗試。

魔鬼在細節

當然,所謂魔鬼在細節內,如要推行上述改革,具體的操作和推行方案實在要小心設計。以劃分基本和延伸課程為例,現時英文科已有深淺兩種試卷的設計,但其成功之處在於考生在應試時才自行選擇,如果數學科等科目要學校提早為學生選擇基本或延伸課程,會否出現標籤效應,影響家長的觀感?學校為保形象和對外宣傳,會否抗拒學生只讀基本部分?因此,如何去除標籤效應,當局必須注意。至於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學生可以在何時自決退出,退出後的學習時間如何安排,退出的同學是跟不退出的共處一室、同時上課,還是時間表編排上要加以配合,將其分流,相信令學校面對一定額外行政工作和困難。如果退出的同學在上獨立專題探究課堂時會退出課室,這些「空堂」又如何處理?學校有否額外資源照顧這些學生,給予他們增潤課程?如果只讓他們放任自流,又會否產生其他問題?至於中文科合併部分試卷,如取消「說話能力」測試,那麼現時中三推行的中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又會否保留「口試」的部分。從課程銜接的角度看,只取消中六口試而保留中三的,又是否一個怪現象呢?

以上提出的種種問題,並非要否定這次諮詢文件提出的建議,而是希望當局跟各持份者通力合作,在設計和執行層面謹慎從事,並在初中高中銜接、資源配套、程序設計等方面,多徵詢前線老師或校長的意見,令是次改革變得有效和可行,造福廣大學子。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