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的「務實」與「務虛」

筆者期待我們下任的教育局局長,是一個「務實」的局長,以「務實」的態度,帶領我們進行「務實」的教育。

日前,筆者瀏覽「香港討論區」網頁,發現一位將畢業的大學生,在投考香港政府的行政主任失敗後,在討論區為文抒情,引起筆者對教育的一些感觸,其文如下:

Honestly, I want to be an EO because its career prosp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many so called “lucrative jobs” in the private market. I had interned at the bank for a few months and I came to realization that HK’s economy is highly saturated; Civil Service job seems to be my only way out, and I am surely not the only one who feels the same. Plus I don’t really have any career aspirations yet; There’re just a few months to go, I still don’t know my strength and weakness very well. When I received the regret letter today, I literally felt very lost; Now I am feeling fear because I can hardly predict what and where I will be in just a few months, the point at which I shall b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註1)

「Very lost」的大學生

閱畢這位同學失落的抒情後,筆者對於他在二十出頭之年,花了十九年的時間(連同幼稚園計算)在學校接受教育,落得一個失落的心情與無奈的結果,深表同情。他的「very lost」,教筆者想起一個問題:究竟我們的學校教育,每年制造了多少「don’t know my strength and weakness very well」、「very lost」、「feeling fear」的大學生?我們的教育,是在「務虛」還是「務實」呢?下任政府對教育所承諾增加的五十億元教育經常開支能讓教育變得「務實」嗎?能讓接受了差不多二十年教育的年青人覺得「文憑不是騙局」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以前,筆者先對教育的「務虛」與「務實」作一個界定。教育的「務虛」是施行者以其思想、政策、政治理論為背景施行教育;而教育的「務實」是教育的施行者因應實際情況、社會所需,踏踏實的施行教育。前者講求理想,講求原則,後者講求實際,講求解決問題。

教育的主要目的,除幫助我們的下一代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致被淘汰之外,同時也要為國家民族的自強與文化的承傳,作出規劃。是故世界各國,基於「本身利益與發展」,對教育有不同的理念與觀點,於是也就有不同的「務實」方式。

談及本港教育的「務實」,就得尋找本港教育的「DNA」,本港是華人社區,在殖民地時期,人口沒有現在那麼多,教育是為了改善生活及強調人倫關係為主。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沒有財團的壟斷,處處有機遇。當時學校教育的「DNA」,以族群的和諧及「德、智、體、群、美」五育為目標,當中特別注重品德教育,做個孝順有責任心的中國人便可。數今天的成功人士,多是學徒出身,而不是考試高手。但隨著經濟的轉型,財團的壟斷,要爬上中產階級,就得需要「學歷」。於是「文憑」有價,教育的「務實」,也向「文憑」傾斜,從那時開始,本港的學校教育的「務實」,是把學生送入大學。踏入二十一世紀,還有學校仍然以「每天都是一樣的內容」的「教科書」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以把孩子送入大學為最終目的,這「務實」,其實就是「務虛」,所產出的是「don’t know my strength and weakness very well」、「very lost」、「feeling fear」的下一代。日前學友社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四成學生考慮過退修選修科,及有兩成學生認為自己不適合升讀高中課程,正正反映出我們的教育是在「務虛」,而不是在「務實」。

期望「務實」的教育局局長

那我們的教育得要怎樣,才是「務實」的教育呢?在網絡與科技以極速走進日常生活的時代,筆者認為「務實」的教育,該是為我們的下一代準備未來及創造未來的教育。網絡與科技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電子郵件、聊天室、線上溝通、控制著我們每天的生活;至於工作,更是變得數位化、全球化及跨域合作。對於這種轉變,筆者作出一個大膽的預言:文憑,將不再是工作的保證。

本港由漁村變為世界大都會的過程中,教育的「務實」功不可沒,當年教育的「務實」是校園的「簡單人際關係」、「生活和生命的意義」、「真情的哭笑」、「零政治、媒體的污染」。為了我們孩子的「未來」,我們的「務實」教育,除了強調「科技元素」和「國際化元素」外,應積極保存我們的優良的傳統元素。

筆者期待我們下任的教育局局長,是一個「務實」的局長,以「務實」的態度,帶領我們進行「務實」的教育。

注釋

註1:參見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4330816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