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生認識大灣區其他城市,除了細說硬道理外,還可動之以情。
惠州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與香港距離不足150公里,開車2小時多可達。惠州在大灣區城市中,面積第二大,達11000多平方公里,是香港面積的10倍,人口卻只有600萬,較香港人口還少。香港學生對惠州的認識可能只限於旅遊點,如惠州西湖;但由西湖卻可帶出東坡居士蘇軾。
不識廬山真面目
蘇軾晚年被貶謫惠州達3年,留下不少故事、遺跡。這位鼎鼎大名的百科全書式人物,在香港學校課程裏真是舉足輕重。先是小學課程會欣賞他的七言絕句〈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意境高遠,富含哲理,小小年紀當然難以理解詩中「廬山真面目」,但也不失為學習韻文的敲門磚。
初中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是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句名句,傳誦千古!高中〈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此闕詞,寫景豪邁奔放;寫情婉約細膩,情景交融,被譽為「古今絕唱」!
惠州現仍留有不少蘇蹟,如東坡井、合江樓、朱池墨詔、釣磯石、嘉祐寺、松風亭等;然最著名的是應位於西湖孤山之麓王朝雲之墓。朝雲為蘇軾侍妾,自進入蘇門後,一直追隨蘇軾,至黃州、至惠州,最後於惠州病逝,年僅33。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上片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為思念亡妻王弗而寫,「無處話淒涼」或許也可形容朝雲死後,蘇軾凄寂的景況。說起與惠州相關的歷代大文豪,除蘇東坡外,晚唐詩人李商隱或亦曾與惠州擦身而過。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是唐朝著名詩人。清乾隆進士孫洙(蘅塘退士)與其夫人把唐詩匯輯,成《唐詩三百首》,共收77家詩,李商隱以24首位列第四(前三位分別是杜甫39首、李白33首、王維29首)。李商隱年僅25歲(有說29歲)已考取進士功名,惟仕途坎坷,一生均不得志,更因牛李黨爭而被殃及。
隨着李黨李德裕被貶,其學生鄭亞出為廣西桂管觀察使,李商隱則被他辟任為掌書記,隨其遠赴桂州。其後,鄭亞又被貶為循州刺史(唐朝循州管轄地包括現今惠州),李商隱只好「失職辭南」,一路「破帆壞槳」,沿荊江北返長安。至於李商隱有否曾到惠州,或作短暫停留?仍待考。
現行中國語文課程並沒有收錄李商隱任何詩歌,但他一些愛情詩句卻能觸動人心。最為後人熟悉的莫過於其中一首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這道無題詩朦朧婉曲、深情無限,寫盡男女別離相思之苦,難怪能深入民心,傳誦千古。
惠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1400 多年,文化底蘊深厚。惠州除了可從文學的角度探索外,客家民俗文化、羅浮山道教文化、辛亥革命與東江革命歷史文化等,均是惠州獨具特色的文化亮點。家國情懷是引領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培養學生對家庭、民族、國家、社會責任感的上佳切入點。惠州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