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防疫專家顧問團成員、中大醫學院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第三波疫情爆發源於2020年5月染病數字回落、疫情稍為緩和,以致市民和政府政策開始鬆懈,被隱形傳播鏈流入本港社區。他重申,市民在公共交通工具或食肆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必須時刻戴上口罩、盡量避免飛沫傳播。他期望在2021年中疫苗可以供港時,屆時香港社區便能出現群體保護效應。
防疫鬆懈引致疫情反彈
他憶述,2003年「沙士」來襲,當時是一種全新病毒,並不為人所知。因此當病源進入威爾斯親王醫院,在兩個星期內已令130多人受到感染,當中大部分為醫護人員,威爾斯親王醫院成為重災區之一。當時的工作環境比今天差很多,並沒有負氣壓病房、到了2003年4月才有第一代的快速測試。當時其測試敏感度僅為六成,到了5月才有約八成的敏感度,所謂處理新型冠狀病毒相比「沙士」輕鬆不少。而且,市民大眾在「沙士」一役累積了很多經驗,多數人都自動戴上口罩、勤洗手。
唯他續指,衛生防護中心在疫情過後,分析2003年3月至9月相比早幾年同期呼吸道病毒病例,數據趨勢是呈U形的,即流感、副流感及傷風病例數字都急遽下降,因為大部分市民都戴了口罩。但到了2003年9月以後,由於疫情消退,市民便開始鬆懈,以致呼吸道病毒感染數字反彈;在是次疫情早期,即今年1月到5月,亦有95-97%的人都戴了外科口罩,以致香港僅累積1500多個個案、死亡率亦非十分高,暫有八例,情況相對理想。雖然大眾早期的防護意識很好,但近來則有些鬆懈。主要因為有一段時間情況相對緩和。在父親節以前,政府更決定撤消餐廳聚集人數上限,這可能給市民一個香港十分安全的假象。據許樹昌觀察,近日不少市民在餐廳進食後沒有戴回口罩便聊天,解釋了為何第三波疫情在一些茶餐廳中爆發。
隔離不足夠令傳播率加快
疫情驟然爆發有多重因素。除了市民鬆懈,他認為豁免機組人員及海員強制檢疫及進行病毒樣本測試,以致更多隱形病毒傳播鏈流入香港。例如近日有貨機機師從哈薩克和土耳其回港被確診。因此,政府在7月亦收窄措施,要求入境機組人員和海員必須留下病毒樣本進行測試。
除此以外,外國回港人士進行家居檢疫亦有漏洞。他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受檢疫人擁有獨立房間和洗手間進行14天隔離,唯不少家庭沒有完全分隔受檢疫人與家人,以至家人受感染;更甚者在屋邨內傳播病毒。例如早前居於美田邨的一對父子從美國回港,結果太太受染,並且傳播至長沙灣診所的一位護士。因此,最安全的做法應該是利用酒店進行檢疫。
與此同時,我們對於隔離如長者等健康高危人士亦開始鬆懈,因此近日亦有安老院爆發群組。原來在今年1月到5月中,我們並不准許探訪安老院。但是隨着疫情緩和一段時間,有部分安老院酌情家人或外人探訪,以致病毒快速傳播,而源頭可能是探訪者或工作人員染病,但未有明顯病徵,因此將病毒帶了進去。而且,長者年紀大和多長期病患,傳染及死亡率可以很高。譬如美國的死亡人數有四成便是長者,尤其是安老院院友,以致歐美等地,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的死亡率比香港為高。
據析,的士司機、物業管理人士和飲食從業員均是高危人士,因為他們需要緊密接待許多顧客。因此,政府將會為這四類人士檢測病毒,以祈早日截斷社區的隱形傳播鏈。
預期仍不斷有零星個案出現
他認為新型冠狀病毒難以處理,源於受感染者可能沒有出現病徵、或病情十分輕微,例如短期發燒或咳嗽。所以數月以降,一直有些零星個案找不到源頭。可是傳染力強,甚至外地回港人士在完成家居檢疫後,仍有1%的機會在14日後才發病。縱然第三波疫情順利過去,之後仍預料有零星個案出現。只要不像今次社區大規模爆發,已經很好。因此是次疫情過後,許樹昌建議政府不能馬上放寬檢疫措施,唯可以慢慢提升食肆人數上限至8到10人不等。
許樹昌續指,現時政府的措施一直算是做得不錯。只是父親節前夕,食肆人數上限突然取消,令市民誤以為市面安全,以致鬆懈。他重申,我們要時刻警覺、保護自己,在人多擠迫的地方定要配戴外科口罩、注意手部清潔。政府近日亦公布新措施,包括強制要求公共交通乘客必須配戴口罩,主要目的便是用盡各種方法截斷社區傳播鏈。唯一未有如三月的嚴厲措施,便是公務員無需居家工作,僅可彈性上班。雖然可以避免大量民眾在繁忙時間聚集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但私人企業常唯政府馬首是瞻,若政府不實行居家工作,未必家家企業願意跟從政府彈性上班的安排。
他建議,目前政策首要目標必須是盡量拖延時間、壓低受感染人數,期望到了2021年初或年中,可能有疫苗供港。有疫苗後,我們受保護的機會便會更高。當一個社區的人口有五至六成透過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後,產生抗體,社區便能出現群體保護效應。
「許樹昌專訪」系列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