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跟大家介紹了丁托列托《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Miracle of St Mark Freeing the Slave)這幅畫,講述威尼斯主保聖人聖馬可較少人認識的神蹟傳說。今天來看看丁托列托的繪畫手法,有什麼特出之處,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威尼斯畫壇,強人提香的積極排擠下,突圍而出,取得一眾評家的推許。
驟眼看,這幅畫好像黑壓壓的一群人,沒有什麼章法。這也是丁托列托畫作經常給人的第一印象。唯如停下細看,會發現其實畫家用心作了別緻的鋪排。
上下左右 對比平衡 包圍畫面 凝聚向心
將畫面沿對角線切開(圖1),形成四個三角形,會發現上面的三角形只得聖馬可一人,他高舉的腳剛好在畫面頂端,他下探的手正好在上三角形底部尖端,畫面正中央。聖馬可的位置,加上戲劇性的動作,突出他的主角地位。
下三角形雖也有其他人,但都只看到衣服與一些肢體,只有奴隸的臉與上身,一覽無遺的暴露在觀者視線中(圖2),把觀者注意力聚焦到故事的主要人物身上,他的頭頂接近畫面底端。
右面高位坐着白頭老者,奴隸的主人(圖3),為了平衡畫面,畫家在左面等高處畫了一個裹着頭巾的僕人或旁觀者。兩人半站式的高度,剛好左右包圍了這幅畫,兩人面朝中央地面,為畫面凝聚了向心力。
這四位人物,上下左右的為畫面作了清晰的邊界。
動態人物 靜態建築 金字結構 穩住畫面
地上的動作集中在左下右上的對角線。觀者沿這線移動眼神,開展故事,畫面變得流動。大家會問,為什麼上次提香《酒神與阿利阿德妮》的故事也是從左到右開展?這是因為歐洲語文皆從左到右書寫,歐洲人習慣從左到右的閱讀。中國的卷軸畫剛好相反,從右到左觀賞,因為中文本來是由右到左書寫與閱讀的。
因人物眾多,動作也大,加上聖馬可戲劇性往下飛墮,搞得不好會帶來混亂感。畫家在後景畫了建築物,橫與直的線條,為畫面帶來穩定平衡的踏實感。同時在右下角畫了三個背向觀者的人,他們的坐姿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在畫面下方像放風箏的人在地上紮好馬步,穩住他們左方空中的風箏聖馬可(圖4);畫面右上主人是另一組金字塔,他一腳踏前,一腳往後支撐的姿勢非常有立體感,像一座雕像似的(註1),穩住了他左下對角線幾位行刑的僕人的動作,動作到他那裏停止,那裏也剛好是畫面的最右方(圖5)。兩組金字塔像船錨一樣穩住畫面,把它們安放在畫面的邊緣,用盡所有畫面空間。
相互呼應 對照統一
再凝神細看,會發現聖馬可與奴隸的肢體位置是「首腳對應」的。聖馬可的腳掌與奴隸的頭頂對着觀者;奴隸沐浴在光亮下,聖馬可在陰影中;奴隸全身赤裸,聖馬可衣袍裹身。透過兩位人物對比,統一結構,帶來和諧,就好像右面的主人與左面的僕人一樣。
圍觀的人也有對照反應。畫面左面的人身體往前傾,頭努力的要往前擠,務求看清楚地面的行刑狀況。右前方那一組人身體往後傾,比較疏離的在議論為什麼刑具會自動斷折,兩組人物的肢體動作,一起一伏,帶出一個波浪一樣的流動感。不同的反應,既提高戲劇性,製造有趣的多樣性,產生對比,也帶來統一,一舉數得。
為了提高戲劇性,增加立體感,也有一點賣弄吧,丁托列托用前縮法(fore-shortening)描畫奴隸(圖2)與聖馬可,並特意加強了畫面的光暗對比。
參照提香的用色手法,丁托列托在一片陰影下顯得比較沉暗的顏色中,策略性的於不同地方——左下女子衣裙,中上聖馬可的衣袍,右上主人的衣袍,再到右下角背向觀者的軍人上衣——使用紅色,橘子色與淡金色這些亮麗的顏色,帶動整體畫面的氣韻。眼睛通常會為這些暖色吸引,跟着這些豔色走,看遍全畫。
戲劇效果 親臨其境
畫家為觀畫者安排了什麼角色?他把觀者帶到現場,讓觀者近距離的看到整個故事。但觀者跟畫面的群眾是在同一層面嗎?我們可以看到群眾的頭部,那代表觀者是站在一個稍高的位置,差不多跟右上的主人等高。群眾緊密聚集在一個縱深不多的環境,觀者就好像在一個淺小的舞台觀看一場表演一樣。此畫現藏威尼斯學院美術館,為了保持這近距離的現場效果,美術館把此畫安放的非常接近地面。這幅畫非常大,四米多高,超過五米半寬,人物與真人等高,觀者站在畫前,從這個高度看畫,真的有親臨其境的感覺,看着那個全身赤裸的奴隸,充分感受到他的脆弱與無助。
這就是丁托列托,他大部分畫作,都劇力萬鈞,氣氛緊湊,吸引眼球,讓觀者有親臨其境的代入感。生於現代,相信會是一個非常投入的荷李活商業片導演,大堆頭,大製作,鬧市飛車追逐,倒掛金勾偷竊機密,驚險緊張!卻能把複雜緊湊的劇情,鋪排有序,主次分明,觀者看的明白,不會有暈頭轉向之感。
就是丁托列托特有的戲劇感,平衡對稱卻富於律動的畫風,一新威尼斯人的眼光,為丁托列托贏得了藝評家的讚賞。就是提香的好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兼文化評論家阿雷蒂諾(Aretino) 也站出來支持。 此後甚至延聘丁托列托為他作畫。從此丁托列托奠定了威尼斯一線畫家之位。
下星期帶大家看看丁托列托的其他畫作。他的述事技巧,獨特角度,創新畫法,如何啟發了巴洛克各位大師。
註解
註1:主人這個一腳踏前,一腳往後支撐的姿勢,讓我想起米高安哲羅的《摩西像》。詳情請參考本欄2019年10月31日〈西斯汀教堂天花畫——五篇之五〉(圖5)。
聖馬可奇蹟解救奴隸 3-2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