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是推動創新的一大動力

對很多人而言,轉變和創新不是什麼複雜深奧的概念,但當我們不斷深入鑽研,或許會發現這可以是一近乎深不可測的概念,而格林斯潘的一生就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

一時的洞見有時抵得上一生的閱歷。
A moment’s insight is sometimes worth a life’s experience.

──老奧利弗·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Sr.,1809-1894)

老霍姆斯的正職是一名醫生,令他留名後世的卻是他的詩作,而其兒子後來更成為美國史上最有名的大法官和法學家,大抵其家族血液中,一直流傳着一股過人的人文觸覺和領悟力,以上的警句值得深思。若將這一句和格林斯潘的事蹟、羅文的歌曲結合來看,或許我們對「轉變」和「創新」的含義有另一層次的領悟。

對很多人而言,轉變和創新不是什麼複雜深奧的概念,若公司產品出現滯銷,便要開拓和生產另一些產品,這屬於基本層次的理解。但當我們不斷深入鑽研,或許會發現這可以是一近乎深不可測的概念,而格林斯潘的一生就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也突顯出美國社會的其中一個特點和生命力所在──普通人也有機會進入權力核心和成為鉅富。

艾茵蘭德對格林斯潘有多大影響?

單看格林斯潘的平民出身,很難想像他日後會成為有說權力比美國總統更大的聯儲局主席。據傳,他年輕時曾擔任色士風手,打算以音樂作為終生職業。但發現有同儕具備無法超越的天賦後,就打消了這念頭,轉去念經濟學。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而「轉行」背後原因也頗另類。可見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不以糊口來選擇職業,而是希望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天賦,到無人能及的境界。

年輕時,他曾被具爭議的俄裔美籍小說家艾茵蘭德(Ayn Rand)的思想吸引,甚至成為她的「圈內人」(inner circle),不時參加周末在蘭德家中的聚會,一起討論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Objectivism)。據說,蘭德曾給格林斯潘改了一個花名──「臥底」(the undercover),因他經常穿黑衣,而且頗為沉默寡言。

以筆者之見,蘭德的哲學思想可能有助深入了解格林斯潘的事蹟。蘭德思想的一大特點是崇尚個人主義,認為追求個人成就或實現個人天賦,不但天公地道且是一崇高的道德情操。蘭德推崇自由經濟,反對政府以任何形式或借口干預個人自由,以及壟斷貨幣供應。

改變遊戲規則層次的轉變和創新

當我們細閱格林斯潘1966年〈黃金與經濟自由〉一文時,或者會發現當中流露着反對政府干預人民自由的熱情,而這篇文章後來也收錄在蘭德和相關著作中,相信這反映了蘭德思想對他的影響。有人認為,格林斯潘出任聯儲局主席,是背叛了自己年輕時的信念。

不過,格林斯潘對此頗不以為然,筆者傾向覺得兩者未必存在什麼矛盾,相反關係微妙,關鍵之處,在於他從不同的視野、高度,察覺到一般人無法留意的事。他是從整體和長遠的角度處事。更重要的是,格林斯潘的個案是推動改變遊戲規則改變(Game-changing)層次的轉變和創新的動力所在。

正如本文開首指出,不要輕視轉換視角的重要性和影響,雖然事後回看它們好像簡單得難以想像(deceptively simple),但背後很多時是要有一生的閱歷支撐着,才得以付諸實行。這可能亦是香港人值得深思的地方。

聯繫作者:[email protected]

古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