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汀教堂天花畫

本篇介紹的西斯汀教堂天花畫,是米高安哲羅於 1508-12年,花了四年完成的濕壁畫( 長13米、闊 36米,共460平方米)。

高壽多面手  作品多又精

文藝復興三傑, 論出生日期,達文西最早(1452), 米高安哲羅居中(1475), 拉斐爾最晚(1483)。  談完達文西,該是米高安哲羅出場了。一聽到米高安哲羅(下面簡稱米氏),你會想到什麼呢?羅馬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大氣明麗的天花畫?翡冷翠德智體群美兼備的《大衛像》?聖彼得大教堂恢宏的建築? 教堂裏年輕哀傷的雕塑《聖殤》? 還是他的名句「我看到石中的天使,我不斷雕刻,直至把他釋放出來」? 是的,跟達文西一樣,米氏也是一個多面手。達文西橫跨藝術與科學,米氏專攻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詩詞樣樣皆長。 雖時有工作環境欠佳,吃得隨便,仍高壽88歲,加上做事認真專注,早熟聰穎,創作期長達60多年,傳世作品既多且精。

首先跟大家介紹每個初到羅馬的人必看的,西斯汀教堂天花畫。

氣勢磅礴 明麗活潑

既是訪客必看,當然遊人如鯽。前前後後左左右右都是人,推着你向前走。兩旁牆壁,前面牆壁都是密密麻麻不同的壁畫,但還未走到教堂門口,遠遠我就被天花的畫面吸引,想不到可以是這麼清新明快的顏色,像泡泡糖又像冰淇淋的橙色,青檸色,淡藍的薄荷色,粉紫色(註1)。空間開闊,就是這麼多人物(共343個)一點也不感到擠逼,畫面井然和諧。再仔細看,每一位人物好像都有不同的造型,肢體呈現不同姿態,好像都在動,被米氏的快速攝像機「咔嚓」一聲的紀錄下來,貼在教堂穹頂上。 但每一個姿態都古典優雅,像雕塑一樣的立體,就是離地面21米,差不多六到七層普通香港住宅樓宇的高度,都看得很清楚,不需望遠鏡。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就是穿着衣服,也可以感受到衣服底下強健的肌肉,有些年輕男士更是裸體。雖然形象都非常有質感,但同時一個個飄浮或者安坐在天花板上,完全沒有違和感,好像就是本該如此。

構圖簡潔有力  題材連貫統一

那這幅36米長,13米闊,共470平方米的大畫, 究竟說的是什麼呢?

這幅天花畫,由九幅中心畫加旁邊數十幅邊畫與角落畫組合而成。拱頂最高部分的中心畫,分別畫了舊約《創世紀》九個故事(圖1, 2)。圖右天花在教堂祭壇之上,《創世紀》的故事依天主創造世界的次序由這個方向展開(即由圖右到圖左)。因普通人習慣由左到右的閱讀與觀看,同時米氏也是由左到右的次序繪畫,現由左到右跟大家介紹:

1.     「諾亞醉酒」

2.     「大洪水」

3.     「諾亞獻祭」

4.     「原罪與逐出樂園」

5.     「創造夏娃」

6.     「創造亞當」

7.     「分開海水與陸地」

8.     「創造眾星」, 及

9.     「分開光明與黑暗」

其中四幅位置在幾對拱弧之間,雙數的2, 4, 6, 8,畫面較大,佔據整個空間。五幅單數的畫面稍小,周邊四角各有一裸體人像。

先知預告 救主降生

九幅中心壁畫外,圍了兩圈人物。我們先看最接近中心畫的第一圈。坐在拱弧之間,與左右兩頭,共12位先知(註2),包括七位以色列先知(都是男的,因猶太教只有男的才可以是先知)與五個異教徒女先知 (sibyls有翻譯為女巫的)。根據傳說,這些先知都預告了救世主耶穌的降生。把異教徒也畫上,是表示耶穌的來臨,不光是拯救猶太人而是所有人。

在左右兩頭,各有上下兩個側拱弧,米氏描繪了四幅拯救猶太人於危難的故事。左上角是猶太英雌朱迪斯斬殺敵將赫羅弗尼斯,右上角是摩西高舉銅蛇,左下角是大衛戰勝哥利亞,右下角是哈文受譴處死。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找這些故事細看,其中朱迪斯與大衛的故事以後談其他藝術品時會詳談,這裡就不多說了。

在這第一圈,每一個尖頂的拱弧下,米氏畫了不同帶着小孩的家庭。

(圖1)照片沒有包括在內的是天花畫最外圍的一圈,尖頂拱弧底下一層,具體已不屬天花拱頂範圍,而是延伸到下面三邊的牆上,米氏根據舊約,在每個圓形拱弧裡描繪了耶穌的多代猶太先祖,圖2示意圖淡藍色的圓拱上有他們的名字(註3)。

各幅中心畫與邊畫並不獨立存在,而是一個連貫性的完整故事,互為因果,環環相扣。在地上遙看天花,好像看一台色彩繽紛,劇情複雜的舞台劇。氣勢磅礴,真的有開天闢地之感,天主開創天地,米高安哲羅開創了大型天花畫的新天地。

獨立繪製 四年完工

要描畫這麼多人物,帶出不同故事,不容易啊!是誰的主意?得花多少時間,多少人合作才成功?構思這麼一幅恢宏大氣,內容複雜的畫,米高安哲羅製作此畫時肯定已經非常有經驗了,是嗎? 答案是,是米氏自己出的主意,差不多全部畫面他一個人獨力完成,前後僅花四年時間,其中還停畫了一年思考怎樣畫的更好,實際只花了三年時間。 開始畫時他年僅33歲,完成時也只得37歲,對畫家而言,屬於年輕的歲數。最重要的,他之前只畫過一幅出名的畫 (註4),打響名堂的都是雕刻,他也認為自己是雕刻家,不是畫家。 但不畫則爾,一畫驚人!這麼大幅這麼優美創新的畫面,不單前無古人,至今也可以說後無來者。

1505年,米高安哲羅年僅30歲,已創作了《聖殤》(Pieta) 與《大衛像》(David)這兩件曠世作品,成為義大利藝壇一顆超級新星。教皇猶利二世 ( Pope Julius II ,註4)因年事已長(1505 年已屆62歲), 安排建築自己的陵墓,需要40件雕刻,找來當時得令的米高安哲羅。 雕刻家非常興奮,親自跑到義大利最美大理石出產地卡拉拉(Carrara)挑選石材。可惜陵墓沒有建成。1508年教皇要他改為西斯汀教堂添一幅天花畫。

不是畫家 更勝畫家

西斯汀教堂不是普通教堂,是教皇猶利二世的叔父,教皇思道四世(Pope Sixtus IV)於1477-80年重修,教堂故以他為名。是教皇的私用禮拜堂,教會高層慶祝瞻礼日的教堂,過世教宗未下葬前擺放遺體的地方,也是遴選新教皇之所,故在教廷內具特別地位。建成以來,天花都只是畫上當時普遍流行的藍天,襯上滿天金星。教皇猶利二世為紀念叔父,要為天花添妝,初時只要求在每一個尖頂拱弧中間,畫一個門徒,上下共10個,加上左右兩頭,剛好12門徒,中間再畫一些點綴就行了。米高安哲羅自視為雕刻家,對自己的繪畫技巧信心不高,懷疑是同行嫉妒他,建議教皇請他繪畫,讓他難堪出醜,所以極力推辭,惟教皇心意已決,藝術家抗議無效,要求教皇放手讓他另行設計,教皇也很信任他。為了保衛自己的名聲,米氏不敢懈怠,把自己關起來,設計了一幅恢宏壯觀的巨畫,填滿整個天花。

西斯汀教堂天花畫示意圖。
西斯汀教堂天花畫示意圖。

其他畫家要繪製這麼一幅巨畫,肯定會僱用大批助手,搭高台、調色、上底色,甚至畫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與細節,自己專攻主要人物。但米高安哲羅要求嚴格,為人挑剔,脾氣暴躁,助手都不合他意,最後好像只留下一個調色助理,其他自己一手包辦。

他從左面的中心畫開始,畫了「諾亞醉酒」、「大洪水」與「諾亞獻祭」這三幅,把台架往右挪,準備繪畫接下來的三幅。從地面遙看已完成的畫面,發現與自己預期的效果好像有點距離,決定停工,思量怎樣改變接下來的畫面,一年後才復工。大家看以後的畫面,跟這最初的三幅有甚麼分別嗎?米高安哲羅發現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下星期跟大家探討。

註1:其實西斯汀教堂天花畫以前其他所有壁畫,顏色都很鮮豔,跟這幅畫差不多,因為當時其他顏色的顏料與濕壁畫需要的打底濕石膏會產生不良化學作用, 不可用來描繪壁畫。米高安哲羅在此天花畫前只繪製過一幅完成的畫作Doni Tondo(1503-06年), 顏色也是同樣的明快鮮麗。

註2:七個以色列先知,由左到右(圖1、 2),上面兩位是以賽亞(Isaiah)與丹尼爾(Daniel)。下面三位是喬爾(Joel),以西結(Ezekiel)和耶利米(Jeremiar)。左面盡頭的是撒迦利亞(Zacharias),右面盡頭的是約拿(Jonah)。 女先知由左到右,上面三位是德耳菲(Delphic), 庫蔓(Cumana)與利比亞(Libyan)。下面兩位為伊莉泰雅(Erithraea)與菲西嘉(Persicha)。

註3:圖右沒有畫上耶穌先祖的那一面牆壁下是祭壇,後來米高安哲羅在這壁牆上畫了《最後審判》

註4:米高安哲羅1508年前完成的畫作只有《聖家與施洗若翰》(Doni Tondo,1503-06 年繪製),與一幅沒有完成的《耶穌下葬》(The Entombment,1500-01 年繪製), 其餘都是雕刻作品。

註5:教皇猶利二世 (Pope Julius II,1503-1513 )

西斯汀教堂天花畫五之一

本系列文章:

西斯汀教堂天花畫展現不同畫法

米高安哲羅見證羅馬教廷盛衰

《最後審判》維護教廷地位

米高安哲羅的雕刻藝術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