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參加由佛教雜誌主辦的千人共修會,由三個道場法師和員生帶領參與者嘗試一些禪修初階方法。三小時的禪修完畢,發覺提及「佛」或「佛教」少之又少,就像上了一課瑜伽或身心健康培養課。儘管三個道場介紹的禪修法不同,但是基本上殊途同歸,透過專注和調整呼吸來保持心靈清醒,情緒穩定,最終目的是從心尋回自我的本來面目,不為外境牽引着我們的心,勾起無止境的慾望和負面情緒,自然就成菩薩成佛了,人人皆能成佛,所以經常有人討論佛教是哲學還是宗教。
禪宗融入生活
無論是打坐、行禪或一些舒筋活絡的動作,都離不開專注和呼吸的完善化。禪宗自漢化及傳到日本之後,漸漸進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有別於印度原始禪法。由於少林寺的盛名,大家可能聽過,或在小說和電影接觸到達摩大師這被視為中國禪宗初祖的名字,留下較為人知的修行方法是在洞穴「面壁打坐」(武俠小說迷較易聯想起《易筋經》)。
但禪宗初傳時多流行於統治階層,真正令禪宗在中國深入民間的,是同為人所知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及其徒子徒孫,強調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但還是以《金剛經》和《般若波羅密心經》為基本教義),沒固定修行次第,悟道不一定單靠打坐冥想,掃地、耕種、聽雨都可以令人於剎那間尋到未受外境所染的本心(頓悟),當然,我們能做到不隨便為外來因素困擾情緒,及做出害己害人的行為就不錯了。
千人共修會有指導在平常上班走在路上,及工作時稍作休息,坐在椅子上的健康呼吸方法(像和醫學知識有些不謀而合,都主張呼氣稍長於吸氣),禪修是希望透過觀察和感受呼吸來調整情緒和思想,洞悉世情人生的起落無常。還有嘗試從聽音樂、靜音,甚至噪音中培養專注力,磨練不受外境所動的定力,當然有提到現代人最大的日常外境考驗——智能手機和網絡誘惑,要大家關掉手機三小時真不容易啊,步出會場,最一致的動作自然是開機查閱信息和上網。
上文說到的慧能大師,證悟後回到家鄉廣東大傳禪法,是謂南宗,有別於在北方以統治階級為主要信眾的北宗,他的再傳弟子中有兩大道統,在「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及在「湖南」的石頭希遷禪師,他們的信徒多是各階層的普通民眾,所以「江湖」的原意只是「社會各普通階層」,比現代的多層含義簡單。
原刊於《晴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