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在香港見到雕塑家薩璨如(Cynthia Sah)和尼古拉∙貝杜(Nicolas Bertoux)夫婦, 是新冠疫情終於在香港漸漸淡出的這個春天。 由前英軍軍火庫改建而成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春意正濃,香港的藝術市場也重回熱鬧景象。我們久別重逢,百感交集。在無法相見的這些年,我們一直有在網絡上交流,他們居住和工作的意大利北部地區曾經疫情相當嚴重,也讓筆者時時擔憂他們的狀況。
「Fusion融合」的由來
再見是如此熟悉的感覺,然後又有完全全新的感覺,因為這一次,Cynthia和Nicolas夫婦並不是以藝術家身份而來,而是作為「Fusion融合」這個創新展覽計劃的總監身份。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高挑的空間下,意大利和香港兩地的藝術家們共同創作的雕塑,雪白純潔而冷漠的大理石,溫潤和深沉質感的木材,一組組,在光線下呈現着迷人的對比和奇妙的共生。
這個名為「Fusion融合」的計劃,由Cynthia和Nicolas夫婦2019年提出的設想,本來是希望他們在意大利創辦多年的Arkad基金會能夠邀請意大利和香港的藝術家互換到對方所在地居住、工作和交流,這也是很多跨國藝術交流駐村計劃經常出現的形式。結果計劃不如變化快,2020年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令到全球旅行停頓,各國紛紛關閉邊境並實施社交隔離措施,這個計劃只好改弦易轍,沒想到,反而促成了一個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融合計劃。
改變了的計劃是這樣的,首先分別在意大利和香港各挑選了5位藝術家, 2021年6月至7月舉辦了第一次工作坊,入選的意大利藝術家每一位都使用意大利著名的卡拉拉(Carrara)白大理石創作一件雕塑,香港的5位入選藝術家則使用木材。10月至11月第二次工作坊,藝術家們互相交流認識後,雙方互相挑選並最後同意配對一位合作對象。兩邊的雕塑作品互相交換運輸,各自運用各自的材料來完成對方的作品。這是一個從未產生過的交流形式,在疫情下卻成就了美妙的合作。年尾,「融合I」的各5件合作作品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和意大利Arkad基金會兩地同時展出,這是展覽計劃的第一部分。
然後展覽計劃進入了第二部分,2022年秋天舉辦的第三次雕塑工作坊,開始了「融合II」,藝術家們創作了40件新的小型作品,搭配而成20件作品。這批作品於今年1月在Arkad基金會預展,以線上展出的形式讓香港可同步欣賞。最後則是將「融合I」的10件作品和「融合II」的20件完成作品全數在這次亞洲協會畫廊展出,從3月15號展到6月25號,將這個誕生於疫情,創作於疫情的創新計劃的全貌呈現在觀眾面前。
放下我執才有真正創新
人們對”Fusion”這個字的認知多來自於本世紀以來”Fusion Cuisine”的流行。在中文世界中,”Fusion Cuisine”被翻譯成「無國界料理」,包含着「融合」和「再創造」這兩個意思。然而,近些年來,Fusion菜似乎低調了很多,原因在於融合得好的很少,能在融合上加以創造出新菜式更是難得一見。
飲食界如此,藝術界更別説,Fusion要融合各自的背景、文化和思想,搞得不好,和Fusion菜一樣,只有表面的所謂融合,味道卻不怎樣。從這個角度來説,Arkad基金會提出這個計劃時,不可謂不大膽。然而,這也許是和Cynthia、Nicolas的背景和經歷有一定的關係。Cynthia出身香港,在日本和台灣長大,在美國求學。Nicolas則是法國人,最早從事室内設計工作。他們相遇於美國,之後旅居意大利北部盛產大理石的Carrara山腳下Seravezza小城生活和創作,他們的工作室和材料都基於歐洲,但很多委托項目來自內地、台灣和香港等亞洲地區。他們自己就像是融合的產物。受益於這樣的經歷,希望通過他們的基金會促成更多的東方和西方之間的交流。
話説回來,即使如此,這一次的「Fusion計劃」在形式上真的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因為,對藝術家來説,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的寶貝,他人指指點點都會覺得不開心,又如何促成他們放下對自己作品的控制和執着,放下藝術家極其重視的自我,把作品托付給別人附加、修改甚至完全改變呢?Cynthia回憶起當時這個大膽的想法,覺得這似乎是疫情下的無奈,但也是命中注定的必然。他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挑選藝術家環節,她和Nicolas對藝術家的要求除了候選人必須對木材和大理石都有一定的認識之外,就是一定要持有開放的心態,接受別的藝術家改動和介入自己的作品。
這一點已經不容易,然後Cynthia又給大家出了個難題,她要求10位藝術家最好是5位女性藝術家和5位男性藝術家。做為一位女性的雕塑家,她太明白從事雕塑藝術的女性更不容易,更需要參與和交流的機會。心心念念,終有回響,計劃得到了香港藝術家李展輝(Danny Lee)的大力支持,由他在香港幫忙挑選了3位香港女藝術家,配上意大利兩位,10位藝術家的共同陣營順利在2021年5月組成。Cynthia、Nicolas和Danny都相信有些東西冥冥中注定,「Fusion」除了表面上的藝術「無國界」的意思,其實也表現了無性別差異、無文化偏見和無自我執着。説到底,這個計劃本身就是一種放下自我的修為。
創作上的靈魂伴侶
藝術家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場修為呢?細看雕塑和他們各自對作品的闡述,再從他們的敘述和總結中,不約而同地聽到了他們對自我的放下,意外的驚喜和對他們固有理念的衝擊而帶來的思考。
澳洲裔現居意大利的雕塑家Jacob Cartwright出生在藝術家家庭,在香港很多地方能夠見到他的父母Michael Francis Cartwright和Shona Nunan的雕塑作品。 他幼年和青少年時期也經常隨父母來到香港,算是5位來自意大利的雕塑家中對香港最有認識的一位,可是,這樣和香港藝術家產生連接和深度的互動,最初他也是陌生和害怕的。Jacob挑選的香港合作者是以採集樹幹樹枝出名的雕塑家何遠良。他們在這次合作之前,從來沒有見過對方,對彼此創作的形式也不甚了了。
Jacob回憶這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個探險,他都不太記得自己為和何遠良成為了「一對」,他笑説只記得自己一開始甚至覺得有點scared,「因為,我發現這不僅是關乎自己個人的探尋,更是親密的和另一個人在一起工作,親密可以是關係中讓人害怕的距離。自己不能再做出所有的決定,而要民主地讓別人參與到自己的創作中。這樣的創作既不是關於我,也不是關於他,而是我們相遇在中間。」Jacob指着他們的「融合I」的其中一件作品──《Sailing(航行)》,「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作品可以這樣呈現,2021年,當我把這件作品送到香港來的時候,我也沒想過對方會以我的大理石作品為底,加上這樣的木元素,做成了一個飛過水面的造型,讓我的很靜態很哲學的作品突然變得很生動,暗示了飛翔的意態,成為了一件美麗美妙的作品。」
何遠良在一旁頻頻點頭,他也指着另一件被送到了意大利,然而由Jacob完成的作品說:「你看這件作品,Jacob 把它叫做Lo Spazio tra noi,意思是『我們之間的空間』,首先我完全沒想到Jacob沒有把他的大理石和我的木相連在一起,而是留了一個空間,然而就以這個空間來構思了這件作品。大理石的白和木的深色成對比,木的複雜形狀和大理石的簡單成對比,就如同一場舞蹈、一個擁抱、一場相遇,成為了一個非常完整的作品。其次,也是真正讓我大吃一驚的是,本來我這件木的作品是橫放的,我以為對方大概就是會以我的木做底,然後把他的大理石放上去。萬萬沒想到,Jacob居然是把我的木雕塑立了起來,成為了一個豎面。因為橫放的作品根本沒有一個平的底,為了要把我的作品竪起來,他還得要在雕塑的底座上打一條鋼筋穿進我的作品中加以固定,這些都是我從來也沒有想過的可能性。因此,我只能說,這次的計劃讓我真正學到要放下自我固守的東西,去擁抱各種可能性,這絕對是一次好的學習。」
女藝術家們的反應好像來得比幾位男性藝術家更熱情和更感性。香港的其中一位女藝術家岑嘉慧(Violet Shum)調皮地眨着她的大眼睛說:「我當初只看到過她的作品,我就是很喜歡她,沒想到,她也就是在配對中毫不猶豫得選了我,我的首選是她,她的首選是我,我們根本是一見鍾情!」Violet口中的她是意大利方面的其中一位女藝術家Flavia Robalo。Flavia笑容甜美,感覺平易近人,但英語基本欠奉,和Violet溝通需要依靠翻譯。然而,她們似乎能用心靈感應對方。她們各自原本的創作中都有流動這個概念,Violet經常想要通過雕塑來表達香港人那種漂泊浮游的心態,而Flavia擅長人物雕塑,卻總是在人物的細節中來帶出風和水流動的概念,以此來表現她酷愛的遷徙主題。因此她這一次為Violet的作品《殼》(Shell)所加的是一群白色的大理石鳥。
這些大理石鳥並不是具象的,像是鳥在棲息,也像是鳥欲飛翔,她理解Violet創作的殼是一粒種子,隨風在海上漂流,而鳥將這些種子帶到更遠的地方,創造新的生命。這個意向也可以是一群海上的難民,正隨着海洋走向他們的新生,這也是Flavia經常創作的主題:移民和遷徙。從Violet的角度看來,Flavia在她作品上的融合和創作簡直就像是説出了她的心聲,這個共同完成的作品稱為Nave(《船》)。Violet在此次展覽布展時才第一次實體看到它,因為之前看到的都只是在意大利展出時候的照片,看到實物的感覺,她形容是「實在太靚!」感動之餘,直誇Flavia就是她的Soul Mate(靈魂伴侶)!
啟發
「Fusion展覽計劃」在疫情後還會繼續嗎?Cynthia堅定地表示一定會,因為這個計劃的宗旨就是要鼓勵跨越邊界和距離的合作,要藝術家們能夠克服和放下個人主義,能夠在這樣的合作中迸發進一步的創造靈感和力量。這樣的概念已經在這次的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因此,不僅要持續下去,還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構和資金支持,讓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能參與進來。 香港在疫情後的重啟計劃就是要鼓勵更多的藝術、文化和創意上的交流和吸引更多的相關人才,Cynthia覺得香港正需要這一類計劃,可以成為極其理想的發起和舉辦場所。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藝術館及展覽主管Joyce Ng(伍尚晴小姐)也分享了她們和Arkad基金會合作這個計劃的心路歷程。Joyce回憶當初開始洽談合作的時候的擔心。那時,新冠疫情讓國家和地區間的物理距離前所未有的遙遠。然而Joyce也看到了疫情帶來的正面影響。那就是人們都在疫情下放慢了腳步,而當人慢了下來,就更關注於對自身精神層面的東西。藝術家們也是如此,他們比以往更多地思考,從形式到創作中的理念,並且,他們在物理的困境下也更能接受一些新的想法和挑戰。「融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機會誕生。當筆者談到驚訝於藝術家們很享受整個互動創作的過程時,Joyce笑説, 疫情下和另一人相連接,互相瞭解和心靈相通大概是很多人向往的事情,這樣的創作過程就像是寫出一封情書,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Joyce也談到了這次布展上的大膽,一開始她也擔心在這麼大一個空間放10件雕塑作品貌似很奢侈;可是,她轉而問自己:”Why not?” 有這樣的空間,雕塑的三維被全面地展現出來,觀眾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距離地欣賞這些美麗的創作,也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藝術家們互相融合的細節。在後疫情時代,人們更需要這樣的空間和距離,空並不是空洞,反而為人們帶來更多沉靜下來思考的可能性。
這次的展覽計劃也同時得到了陳淑貞慈善基金會(Susan Chen Foundation)的支持。已故的Susan女士是香港重要的藝術品藏家之一,基金會一直致力於文化交流和支持各種藝術計劃。基金會主席Mr. Mark Hardy真誠地表示,基金會對在疫情下能面對逆境,願意犧牲自我獨立性的藝術家們非常傾佩。基金會的支持雖然只是這次計劃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他為能參與這樣一個需要信任、對話和互相尊重但彼此融合的計劃而感到高興。 因為這恰恰為這個世界各方如何打破藩籬進行合作樹立了一個讓人稱道的典範。
下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正式開鑼,各類藝術展覽紛紛舉行,全城藝術「發燒」中,「Fusion融合」這個雕塑交流展將靜靜地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這個充滿歷史感的一角等待藝術愛好者和各地觀眾的到來。如Cynthia和Joyce所期盼的那樣,它可以向世界展現這些藝術家們帶着謙遜的心進行合作和交流所融合出的美妙結果;它也像Mark Hardy所説,正是東方和西方相遇時思想、文化、風格、材料方方面面都可以融合的絕妙證明。 它向眾人展現一種後疫情時代新的藝術創作的可能性,它也向世人展示着我們該如何真正地放下自我,擁抱他人。
《Fusion 2 融合貳》 展覽
展期:2023年3月15日至6月25日
展覽地點: 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網站: https://asiasociety.org/hong-kong/exhibitions/fusion-2-rongh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