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出日仍是正月上旬時候,依例借此一角向讀者拜個年:祝願大家虎福生威、身體健康。雖云借「虎」年祝福,但苦虎同音,其實「苦」年早已在兩年前蒞臨了。全球百業受疫情衝擊,但願疫情會在虎年內被虎威震懾而消褪,好讓各國人民休養生息、重新出發。
與自由市場百業相比,有政府撐腰的公共教育範疇本來所受衝擊的程度不算大;教育現場遇上的苦年並非現在,而是短暫未來,現時只是個開始。當前大敵是戀港不去的新冠疫情,明白主政者的心思精力都用盡於抗疫事務上。本欄既以「教」為名,應提與「教」攸關事;非為當官的找碴,只為引起討論話題,也期望關注教育人士多加探索。
適齡學生人口下跌未有對策
早於去年下半年,隨着官方高調提出未來生源下跌難題,已預告了基礎教育界將重新面對老問題:學生不足導致學校忙於救亡而影響本業。當局指出學齡人口下跌是結構性因素,因而提及縮班殺校無可避免,更曾掀起一陣熱議,不旋踵就被其他議題掩蓋了。但問題依然存在,未見有良方妙法去處理、疏導、預防。
附圖是參考互聯網上搜尋到的資料:教育局統計數字和上年度提交給立法會的開會文件上的數據,加以整合而成。前者提供了2017至2020年4年升中學生人數與學額供應的數字(藍/棕線),明顯地學額多於適齡學生人數。從小六至小一學生人數可推斷出之後6個學年升中的學生數目(棕線右側)。按經驗各級到了升中時人數將略為收縮(因為移民、留班等理由),故此實際走勢線圖應會更為向下稍移。
立法會文件所提供的12歲學齡人口(綠線),與升中學生人數有較大相關度,但因部分12歲學生已升上中二或仍留班小六,故不是全同。不過仍可見到趨勢是向下走,即持續下跌。由2017年至到2029年升中人數,就是官方所指的結構收縮。
精力分散不利提升質量
統計數字的意義是呈現未來情況,其實需要有針對性地作出部署和對策,令問題有所改善或得以紓緩。不過現時說法是,沒有辦法唯有減班、甚至隱約地提出不需要這麼多的學校。
如此一來就重現上一波的老問題:一旦呈現縮班殺校的可能性,學校必然要自保;努力推廣宣傳收生。在學生人口跌的情況下,甲校收夠學生時乙校就不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學校營運資金是按班調撥,當資源和人力給扯去做推廣項目時,必然會攤薄了用於教與學上的份額。這就是以前常提到的「不務正業」問題。
去年高調提出的可能後果,就是把這些扭曲運作提早驅動出場,然而那可不是教育界、本港社會、香港未來發展、人才培養事工之福。當資源和人力給分散後,教學質量的提升又從何而來?
若因學生人口結構性下跌而減少學校數目,筆者覺得那並非好對策。所謂對策,理應解決問題之餘不會製造其他新的問題。
緊急迫切需求新出路
十多年前在一個飯局上,有教育局長官提出生源搖擺的困擾,問可有方法處理這個每隔幾年就出現因生源下跌或由學額學生人數差距所引起的問題。當時曾提出「派位可加可減」的構思;這個彈性派位的想法亦可從根源層面解決當前結構性學生人口下跌的帶來的困擾。
彈性派位的基礎是容許每班人數在一個範圍內上移下動,在某個中間數再加或減一個數而成,加減幅度取決於供求、地區因素、學生能力等考量,以及當局政策所需的因素等。例如未來發展北部都會區,當局以此為誘因讓部分收生不足學生的學校先行遷移過去。
作為制衡,筆者認為必須加強監察部門的評估權力,有關課題或容以後再論。上述所提的其實是個可利用的新出路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