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筆者曾前往南美秘魯,攀登馬丘比丘(Montana Machupicchu ,海拔3,061.28米),同行朋友向我推介台灣嘉明湖(Jiaming Lake),我在2016年9月曾攀登台灣百岳之首玉山(海拔3,952米)(圖一),但卻未有聽過嘉明湖的名字,故當時默默記住,回港後才上網尋找相關資料,最後踏上了是次台東之旅。
台東嘉明湖(海拔3,310米)(圖二) 僅次於苗栗雪山翠池(海拔3,520米),海拔高度是台灣高山湖泊中排第二,鄰近有兩座在百岳榜上的三叉山(海拔3,496米)(圖三)及向陽山(海拔3,603米)(圖四)。登山口在向陽森林遊樂區(海拔2,350米)(圖五),入口側豎有「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告示牌(圖六),內有台灣喜普鞋蘭(Cypripedium formosanum)的照片。喜普鞋蘭是台灣的用詞,國際屬名是杓蘭,筆者曾在不久前的德國考察中幸運遇上帶有果莢的杓蘭(Cypripedium calceolus),心中不禁又出現美麗的憧憬。
先晴後雨的行程
第一天行程十分輕鬆,只是由登山口步行四公里,前往海拔2,880米的向陽山屋下榻,以適應高山反應。出發時,晴空一片,筆者很快就發現了兩個族群的阿里山根節蘭(Calanthe arisanensis)(圖七),可惜花期已過,只剩下枯萎的花桿在剛剛開始飄落的雨粉中飲泣。高山的天氣果然瞬息萬變,剛才只聽見遠處隱約的雷聲,轉眼間,大雨已席捲而至,團友紛紛打傘的打傘,穿雨衣的穿雨衣,急步的繼續行程,希望在雷電的腳步到臨前趕到向陽山屋。
雨勢時大時小,但也沒有澆熄筆者尋蘭的熱情,我在途中遇見結實纍纍的繡邊根節蘭 (Calanthe tricarinata)(圖八),更冒雨替他們拍下人生最美的一刻。當我們到達山屋後,雨勢開始和應着雷電的節奏,猛力按下琴鍵,大家也慶幸我們一大清早已出發,若然晚一點起程就不堪設想了。
清晨起程前往嘉明湖
山上總會在午後開始下暴雨──
一宿無話,為避過山上中午後的暴雨,我們凌晨起床,二時許便出發,到達向陽山的岔路(圖九)時天色已發白。我們放下大背包,輕裝攀上向陽山(海拔3,603米),隨即返回原地,再趕往嘉明湖避難山屋。我們在嘉明湖避難山屋小休一會,即啟程前往目的地──嘉明湖。
我們7時許出發,到達嘉明湖時已9時許,當大家望見山中明珠──天使的眼淚便倦意全消,大家各自爭取最佳位置拍照及自拍。在嘉明湖停留一個小時,筆者便趁機繞湖走一圈(圖十),一方面從不同角度為嘉明湖拍照,另一方面,當然是找那令我夢牽魂縈的台灣喜普鞋蘭。可惜,天不從人願,四周只有芳草萋萋,但蘭踪卻是杳杳。
由嘉明湖避難山屋到嘉明湖,沿路上坡下坡,去程下坡路段比上坡路段多,所以去的時候還未覺太累,但是回程時就真的痛苦了,再加上我們還要征服海拔3,496米的三叉山,望着延綿不斷的上坡路,心力有餘,惜體力不足,只有咬緊牙關,勉力強撐。時近正午,當我們爬回向陽山北峰的時候,雨師風伯又連袂而至,大家唯有鼓其餘勇,在大雷雨到來前返回避難山屋。
首次發現繡邊根節蘭
嘉明湖行程的最後一天,是由嘉明湖避難山屋步行九公里返回登山口。我們也是凌晨起床,摸黑出發,回到向陽山屋時亦已接近天亮,我更在那裏近距離看到台灣特有亞種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圖十一),可惜當筆者取出手機時,對方已跑進叢林,消失於視線之中。下山路上,筆者除了發現更多阿里山根節蘭及繡邊根節蘭外,尚發現了一株綠花凹舌蘭(Coeloglossum viride)(圖十二) 及鹿蹄草科(Pyrolaceae)的水晶蘭(Monotropa uniflora)(圖十三)。
是次台東之旅,主要是為了欣賞嘉明湖的美景及攀登兩岳以挑戰自己的體能,賞蘭尚是其次,但在行程中筆者首次發現繡邊根節蘭,而凹舌蘭(Coeloglossum)更是筆者第一次看到的蘭屬,確是為是次行程增了值,不枉我遠道而來。
!doctype>